讨厌一个人,不是你的错。
但是,你因为讨厌一个人,而让自己心情不好,这就是你的错了。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她很讨厌自己的婆婆,以至于后来一听到婆婆要来她家里,她就焦虑、压抑,感觉日子很难过。
这位网友,我们姑且称她为A女士。
A女士说,她刚生完孩子出院的当天晚上,婆婆去看宝宝时,发现宝宝尿了,就在那说她没给宝宝换尿布。
实际上A女士因为刚哄着宝宝吃完奶,再加上自己伤口还疼,所以没来得及换。
A女士听到婆婆这样说之后,心里突然就很烦躁,所以就没搭理婆婆。
结果,A女士的婆婆又来一句,“孩子尿了!”
A女士直接站起来,走开了。
婆婆离开后,A女士的老公跟她吵了一架,指责A女士给他妈甩脸色。
A女士很委屈,说自己可能有点产后抑郁了。
但是,A女士的老公却说A女士的抑郁症是她自己作出来的。
A女士遇到的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累积起来,她也就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婆婆了。
看得出来,A女士在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她婆婆)时,更多时候选择的是忍耐。
有些人,在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时,则会选择翻脸。
其实,讨厌一个人,千万不要翻脸、不要忍耐,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用“森田理论”。
在探讨用“森田理论”来应对让自己讨厌的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会讨厌一个人,实际上是出于对生存的本能需求。
现代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至今存活20至30万年,有一项能力非常关键。
这项能力就是“对潜在威胁的快速识别能力”。
如果一个人让你很讨厌,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表现出了对你的威胁性。
这里的威胁性,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威胁,还包括,不诚实或不可预测等。
或许有人会说,不诚实怎么能算威胁呢?
不诚实的背后说明这个人不可靠,当你面对一个“不可靠”的人时,会本能地警惕起来,这自然算得上是一种威胁。
比如:你公司有个同事经常迟到,为此你很讨厌他。这背后其实,就是基于对方带给你的威胁。
具体来说,这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你同事经常迟到,所以他是一个“不靠谱”的人,而他又跟你在同一个公司,跟这样“不靠谱”的人一起共事,搞不好会让自己利益受损。
所以,你很讨厌他。
如此说来,讨厌一个人,其实是在帮我们规避风险。
这本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的副作用“讨厌一个人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可非常不好。
“森田理论”是20世纪初由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所提出来的。
一开始,“森田理论”被用来指导治疗焦虑症、强迫症以及疑病症等。
现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多种心理问题的干预上。
“森田理论”的核心思想就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解释起来也通俗易懂,“在承认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该干嘛干嘛。”
“森田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都用到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比如:单位有一个你很讨厌的同事,此刻这位同事正迎面朝你走来,你瞬间心情很不好。
但是,你该做自己的事,就做自己的事。
你并不会因为,你讨厌的同事,影响了你的心情,就停下来,不是吗?
这就是,“森田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如果,我们讨厌的这个人,跟我们关系很近,假如是恋人。
恋人因为出轨,成为我们讨厌的人,令我们心情很不好,很痛苦。
这时候,接纳痛苦的心情,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很难了。
我们或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越是这种情况,越能体现出“森田理论”的价值所在。
严格意义上来说,用“森田理论”指导的治疗方法,会分为四个阶段:绝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生活训练期。
一开始我们只需要做到完全与我们讨厌的人隔离,不要去接收关于这个人的任何资讯。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比如:阅读或者手工。
接下来,我们可以去从事一些相对复杂的事,比如:种点花花草草。去体验那种“行动优先情绪”的状态。
最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回归社会,进一步巩固“情绪与行动分离”的应对模式。
每个阶段,需要持续1~2周的样子,如此循序渐进,终能将令我们非常讨厌的人带给我们的坏心情驱逐出去。
“森田理论”,一个应对讨厌之人,比起翻脸、忍耐,更有水平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
来源:第一心理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