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中浮现出五千年前的人脸!神秘凝视:它是谁?




文物名:陶人面桶形器


尺寸:高18.6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26厘米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山西省吉县沟堡遗址


藏宝地:临汾市博物馆


讲述者:张艺凡


在临汾市博物馆,有一张来自五千多年前的神秘面孔,正穿越时空注视着我们——它双目浑圆,口唇微张,表情略带一丝惊诧,观者无不被它的呆萌吸引…


就是这样一件被命名为“陶人面桶形器”的小小器物,却深藏着古老的文明密码。本期,我们将在临汾市博物馆讲解员张艺凡的带领下,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陶人面桶形器 新石器时代


它可能是一件厨用器物


2003年8月,山西境内的西部考古工作,在吉县州川河流域展开,考古工作者在吉县沟堡遗址进行了选点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两座半地穴式的房址,“陶人面桶形器”是即出自其中一座编号为F1的房址。



F1坐东向西,前半部分已随坡体一起塌落,紧挨东壁正中有一灶,东北部接近壁面的地面上,放置有一件桶状人面形器物,顶部盖着一块石板。房内东南部另有一块长方形石条,地面遍布陶片,分属于十余件器物,种类有钵、瓮、罐等。


桶状人面形器物和长方形石条之间,堆积着烟道状的烧结物,烧结物下面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黑灰烬,杂有木炭和少量兽骨。灶和瓮罐等日常用器的出现,显示这里可能是房址主人做饭的地方。


一号房址人面桶形器埋藏位置

图源:考古汇


与其它破碎的器物相比,这件桶状人面形器物保存较为完好。其为泥质灰褐陶器,高18.6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26厘米,整体呈喇叭状,出土时顶部盖一石板。它的嘴、眼镂空,制作者用泥块、泥条,依次贴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颧骨、嘴唇以及脸的形状。其鼻梁挺直,特别是有意塑造出两侧高突的颧骨,经过焙烧打磨后,使得整体面貌看起来容光焕发。



它是谁?它在看什么?


张艺凡介绍,与它一同出土的陶瓮、罐、瓶,暗示它可能是一件厨用器物,但它口底贯通,陶质松脆,并不是一件实用器。


这件文物被发现时底部已被熏成深色,显然是被火反复灼烧过的痕迹,考古专家推断它可能是先民精心设计的火种保存装置,“因为在农业文明曙光初现的年代,掌控火种意味着保障整个氏族的热食、光明与安全。”



五千年前的晋南大地,社会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农耕技术发展,男性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而女性依然掌握着炊事系统的核心。这件器物正是对氏族中负责火种管理者的具象化呈现。而这种对火种的敬畏,已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基因。



或具有宗教、祭祀意义


出土于厨房,却没有使用价值,这件器物究竟有什么用呢?


参与发掘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京燕曾以《远古的馈赠——山西吉县沟堡遗址人面筒形器的发现》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沟堡的人面形筒状器出于居址中,陶质疏松,不宜搬挪,应是长期、固定安放于房内的。多处镂孔、无底,出土时顶部盖一块石板,不具备使用功能,不同于以往见诸报道的单一人物陶塑或作为实用器附件或装饰的人物塑像,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文化属性明确、出土地点清楚、富含宗教寓意、用于祭祀的器物。



她给出的依据是,与沟堡遗址人面形器物类似的桶形器,在辽西红山文化晚期墓葬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发现,其形状大口、无底,多施彩绘,无疑是祭祀用器。从两种器物的形制来看,都是无底器,或许当时的人们认为正是这种口底贯通的器物才能沟通天地人神。可见红山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


相似的器物还有陕西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陶器。它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的花盆,器壁上作出人面形象,眼睛、嘴巴镂空,均作弯月状,鼻子堆塑,喻示着其同样也是祭祀用器。


在临汾市博物馆的展厅中,还有一件出土自汾西县独堆遗址的“人面型陶器”,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采集,可惜仅有一件残片,但是人的面部仍清晰可见,有镂空的眼睛、嘴巴,以及小巧的鼻子。


独堆遗址是“三普”新发现的遗址点之一,当时判定为西周和汉代遗址,但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对其进行考古踏查,证实该遗址还包括更早的庙底沟二期时期、龙山时期和二里头时期遗存。虽然,这件“人面型陶器”的功能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根据其造型和以往研究,似乎也有了答案。



吉县境内多山,沟壑纵横。沟堡遗址靠近水源,宜于居住,适于农耕,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是这种活动面积有限的山坡,只适于小规模的人群居住,少者也就是几户人家。王京燕认为,沟堡遗址所出的人面形器物提供了一种家内祭祀的模式。


她在文中还提到,“从房内所出可复原器及大量的烧土块情况来看,这座房子可能毁于一场突发性的火灾。人面形器由于紧贴北墙放置,才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毁于突发性灾难的古代遗迹中,保存着当时人们真实的生产、生活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五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在厨房似乎存在某种祭祀习俗。



如今,在晋南农村,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人们会供奉麦芽糖,并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这些习俗恰似跨越时空的回应:当我们点燃灶火时,眼前这件五千多年前的器物,它燃起的火种从未熄灭,化作如今万家灯火的温暖,化作每个家庭对平安团圆的期盼…


临汾市博物馆外景

图源:临汾市博物馆


审核|吕国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灰烬   神秘   人面   器物   遗址   临汾市   吉县   祭祀   火种   山西省   博物馆   陶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