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于铜川市太子寺石窟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一、太子寺石窟现状概述

太子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三政村北的山坳断崖之上,始建于北朝时期,现存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壁画和题记,2003 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分布在南北两崖,现存 14 窟,其中北崖 9 窟、南崖 5 窟,主洞内保存有较完整的壁画和题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主洞外东西向有壁画 2 幅,间距 2 米,东侧画面长 2.7 米,高 2.1 米,西侧画面长 3.7 米,高 2.1 米,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侧立十八弟子,左右上角各一飞天,画面颜色较鲜艳,基本完好。然而,受自然风化、水蚀、岩体稳定性等因素影响,石窟本体及壁画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开发滞后,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保护和利用价值

耀州区庙湾镇太子寺石窟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及经济等多重维度,是兼具文物本体价值与区域发展功能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历史价值:北朝至明清的实物历史文献

1.朝代更迭的实物见证:

石窟始建于北朝,现存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时期的壁画与题记,如 “景泰六年”“万历三十六年” 等明确纪年题记,直接记录了不同朝代的宗教活动、社会经济状况及地方治理信息(如 “同官县同川里王应时重修佛洞”),是研究关中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2.佛教传播与地方信仰的缩影:

主洞壁画 “一佛二菩萨十八弟子” 的构图,反映了佛教宗派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传说中 “皇帝拜佛求子” 的典故,则体现了佛教与地方民俗信仰的融合,为研究民间宗教实践提供了鲜活案例。

3.区域历史地理的佐证:

石窟地处耀州西北部山谷,其选址与古代交通路线、聚落分布的关系,可结合题记中的 “同川里” 等行政区划信息,还原唐宋至明清时期关中西部的地理格局与人口流动轨迹。

(二)艺术价值:多元风格交融的壁画与造像遗存

1.壁画艺术的典型性:

主洞外东西两侧壁画保存较完好,色彩鲜艳(如主尊莲花座、飞天纹饰),构图采用 “中央佛菩萨 + 两侧弟子 + 飞天” 的经典模式,线条流畅,人物神态生动,兼具北朝的古朴与隋唐的写实风格,是关中地区同期佛教壁画的重要代表。

2.雕刻工艺的时代特征:

洞窟形制以长方形为主,龛内浅浮雕供养人造型简洁,衣饰纹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如宋代的简约与明代的繁复),对研究北方石窟造像艺术的区域流变具有参考价值。

3.跨文化交流的痕迹:

壁画中飞天的飘带设计、莲花座的装饰元素,可能融合了西域佛教艺术与中原传统纹样,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在关中地区的渗透。

(三)科学价值:古代营建与文物保护的技术范本

1.石窟营建的工程智慧:

石窟开凿于断崖山坳,选址充分利用岩体结构稳定性,洞窟布局(南北崖面分置)与采光、排水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为研究北方山地石窟营建技术提供了实例。

2.壁画制作工艺的研究样本:

壁画地仗层(泥土、纤维混合)与颜料成分(如矿物颜料的使用)可通过科技检测分析,揭示古代壁画制作的材料配方与工艺流程,为现代文物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3.环境与文物互作的研究对象:

石窟面临的自然风化、水蚀、岩体裂隙等病害,与其所在的丹霞地貌、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监测可建立 “环境 - 文物” 劣化模型,为同类石窟的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社会文化价值:地域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1.乡镇文化认同的纽带:

“太子寺” 的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石窟作为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周边村落的集体情感,通过保护利用可强化乡镇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的素材:

作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其历史、艺术成就可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通过展示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文化包容性,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价值:

石窟相关的民间传说、祭祀活动(如传统庙会)可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耀州社火、民间歌谣)结合,形成 “物质遗产 + 非物质遗产” 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五)经济与旅游价值: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的驱动力

1.区域旅游联动的节点价值:

石窟地处耀州区西北部,可与药王山(佛教 / 道教文化)、照金红色旅游区形成 “文化 + 红色 + 生态” 旅游环线,填补铜川西北部旅游资源空白,带动交通、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潜力:

基于壁画纹样、历史传说开发文创产品(如数字壁画衍生品、研学课程),或通过 VR 技术还原石窟历史场景,可创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实现 “保护 - 开发 - 反哺” 的良性循环。

3.乡村经济转型的契机:

引入乡镇参与机制(如 “文保员 + 民宿主”),将文物保护与村民就业结合,既能解决保护人力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旅游收益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六)学术研究价值:石窟寺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较于陕西境内的大雁塔、碑林、彬州大佛寺等知名遗产,太子寺石窟作为中小型石窟的代表,其多朝代叠压的遗存特征,为研究中国北方中小型石窟的发展脉络、民间佛教信仰的演变路径提供了独特样本,可填补区域石窟寺研究的学术空白。

三、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技术与资金瓶颈

太子寺石窟壁画存在颜料脱落、地仗层空鼓等病害,岩体裂隙发育导致结构失稳风险。尽管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已开展三维扫描、环境监测等预防性保护工作,但专项保护资金不足,技术力量分散,缺乏长期系统性修复方案。例如,2020 年耀州区检察院曾因行政部门履职不足发出检察建议,反映日常养护和巡查机制不健全。

(二)旅游开发与乡镇参与不足

石窟周边道路狭窄,缺乏游客服务设施,且未形成与耀州区其他景点(如药王山、照金红色旅游区)的联动线路。当地居民对石窟文化价值认知有限,乡镇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尚未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

(三)管理体制与政策支持缺位

目前由耀州区文管所代管,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安防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尽管国家要求 2022 年底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但太子寺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具体落实情况需进一步确认)。此外,资金申请渠道单一,对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如中央彩票基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的争取力度不足。

四、保护与利用建议

(一)强化技术保护与资金保障

1.科技赋能保护:依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建立太子寺石窟长期监测体系,运用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控岩体稳定性和壁画病害发展。参考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和彬州大佛寺保护经验,开展壁画数字化存档和虚拟修复,为后续实体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2.多元资金筹措: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央彩票公益金等,争取纳入 “十五五” 石窟寺保护专项规划。同时,探索 “政府 + 社会” 合作模式,引入企业参与保护开发,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捐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优化旅游开发与乡镇共建

1.完善基础设施:修缮进山道路,增设标识系统、游客休息区和应急救援设施。开发 “丹霞峡谷 + 石窟探秘” 徒步线路,串联庙湾瀑布等自然景观,形成 “文化 + 生态” 旅游品牌。

2.创新展示方式:利用 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展厅,复原壁画创作场景,通过多媒体导览系统讲述太子寺的历史传说。利用夏季气候优势和靠近红色照金的地理+研学优势,举办 “石窟文化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吸引研学团队。

3.乡镇深度参与:建立 “乡镇文保员” 制度,吸纳当地居民参与日常巡查和环境维护,按季度发放补贴并进行考核。鼓励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配套产业,将旅游收益的一定比例反哺保护工作。

(三)完善管理机制与政策协同

1.明确责任分工:成立由耀州区政府牵头,文旅、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参与的太子寺石窟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尽快出台保护细则,细化宗教活动、施工建设等行为规范。

2.加强执法监督:联合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掘、违规妆彩等行为。建立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利用 “雪亮工程” 实现安防监控全覆盖,并接入公安机关联网管理。

3.政策倾斜支持:将太子寺纳入陕西省石窟寺文化公园建设范畴,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用于安防设施升级和陈列展览提升。推动与高校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

五、实施步骤与预期成效

(一)2025-2026 年

1.完成壁画病害修复方案编制,启动首期壁画修复工程,同步实施岩体加固和安防设施安装。

2.开通 “耀州文化旅游专线”,将太子寺纳入铜川市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提升至10 万人次。

3.培训首批 20 名乡镇文保员,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

(二)2027-2028 年

1.建成太子寺石窟数字展厅,推出线上虚拟游览平台。

2.开发 “太子寺” 主题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 100 万元。

3.联合西北大学等机构成立 “陕西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攻关。

(三)长期目标

1.将太子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形成 “保护 - 研究 - 旅游 - 社区发展” 良性循环。

2.成为铜川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六、结语

太子寺石窟是耀州区乃至陕西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物本体的历史、艺术、科学内涵,更在于其作为 “活态文化遗产” 与地方社会、经济、生态的深度关联,让千年石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可使其从 “偏远文保单位” 转化为推动区域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大化释放,为文化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铜川市政协张立宏、中共铜川市委党校崔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历史   铜川市   陕西   石窟   太子   意见   建议   壁画   文化   价值   佛教   陕西省   乡镇   关中   文化遗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