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站在阳台上,看着外头渐渐起雾的天空,身上的毛衣拢紧了一圈。和往年不同,这阵子她总觉得脚冰凉,每到傍晚手心还冒点汗。
9月份体检血糖刚刚控制住,本以为能够安安心心过个秋,谁料一降温,晚上拉着老伴多吃了几口热腾腾的饭,清晨的血糖竟然高出16%!
她有点诧异,难道天气一凉,血糖真的就更难管住了吗?
像张阿姨这样的高血糖“老糖友”,每到秋冬换季时节,总会发现血糖忽高忽低,控制力大打折扣。
许多朋友以为,冷天只是气温变化,其实背后的隐形威胁常常被忽视:寒冷刺激加速肾上腺素分泌,使得血糖易于波动。
晚饭吃得热乎或者宵夜习惯一上头,“偷走”数月努力控制血糖的成效。为什么气温变化和我们的胰岛素关系这么大?
医生特意提醒,高血糖人群一到冷天,有三件事千万别大意,做对了,血糖往往比夏天还更容易平稳。具体是哪三点?不少人还真答不上来。
别等到合并症找上门才后悔,秋冬防血糖大波动的3个关键,今天一次说清楚,早知早受益。
天气逐渐变冷,很多高血糖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空腹血糖比平时高,饭后更容易“爆表”。表面看只是冷热变化,实际上冷空气给血糖调控系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研究显示,人体在低温刺激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上升20%—30%,这会直接导致血糖水平波动。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更明显,糖耐量变差。
不仅如此,寒冷会促使食欲增加。一项覆盖800名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秋冬季平均每日摄入热量较夏季高出18%,爱吃面食、火锅和甜热饮等习惯明显增加。
而运动量却悄悄减少,许多人怕冷“宅”在家里,步数骤降,能量消耗减少20%左右,直接让多余的血糖“堆”在血管里。
所以说,每逢秋冬,高血糖朋友必须高度警惕血糖慢性升高、甚至急性波动的风险。别小看了内分泌系统对冷空气的敏感度,天冷血糖高,绝非偶然。
医生提醒:血糖高的人,这3件事千万注意,防止血糖“越控越高”
适当“控嘴”,莫因天冷贪热量
入秋后人的本能就是想吃点热的、油水多的填肚子。医生发现,60%的高血糖患者秋冬主食摄入有增加,火锅、面条、奶茶、糖水类高碳水食品常常超标。其实,一顿热量超标的晚餐,就可能导致第二天空腹血糖升高20-30mg/dl。
而甜饮、宵夜往往热量隐蔽,容易“无意识”多吃。
建议:主食按体重合理分配,优先选择全谷杂粮,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延缓葡萄糖吸收。
火锅、甜食控制在每周一次以内,高糖饮品尽量远离。进餐时多夹青菜、少油脂,吃饭按“七分饱”原则,减少血糖负担。
保障有氧活动,莫让“过冬”变“宅冬”
很多中老年人怕冷减少外出,甚至连广场舞都暂时放下。数据统计,进入十月中旬后,高血糖患者平均日步数比7-9月减少约1200步。但运动不足是导致血糖失控的重要因素,运动有助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消耗。
建议:天冷时不必勉强户外长时间运动,但每天至少30分钟的室内慢走、健身操、瑜伽等有氧运动不可少。走路时房间稍开窗、保暖到位,更易坚持。不要轻信“冬练不可动”,适度动一动,血糖才更稳。
正确监测血糖,避免忽视隐形波动
温度一低,很多人容易掉以轻心,甚至用“感觉”去评估血糖。其实,秋冬季人体代谢变化大,隐性血糖波动更常见,等到出现口干、夜尿频频等症状才测血糖,往往为时已晚。
建议:养成定期测量空腹和餐后血糖的习惯,尤其是饮食调整或运动习惯变化时。记录血糖变化,坚持与医生互动,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或药物剂量。
有条件的朋友可用血糖仪实时检测,将波动扼杀在萌芽状态。
很多人关心,这些建议是不是做起来很难?其实,关键还是一点点习惯的积累。比起等血糖升高后去“救火”,主动防范、科学管控,效果好上不止一倍。
选择比努力重要,秋冬虽然考验胰岛素和意志,但只要做到合理饮食、坚持活动、科学监测,多数人血糖都能保持更理想的状态。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高血糖患者秋冬季管理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
《气温变化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研究》
《慢性病与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