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底色显现,中国300亿资产遭荷兰明抢,不到1天,中国一招反制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的一纸禁令打破平静。

一家中企斥资300亿的企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荷兰政府以一句模糊的“国家安全”冻结全部资产。

更令人愤怒的是,法庭未经完整的庭审便火速裁决,该企业迅速陷入“资产旁落”的绝境。

这一连串操作,到底是正常的安全审查,还是毫不掩饰的“明抢”?

而面对300亿资产即将旁落的危机,中国在不到1天的时间里就拿出了反制措施,让荷兰不得不直面“明抢”的后果。

闪电式夺权

2025年9月30日,一份依据《商品可得性法案》紧急条款出台的指令,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运营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权。

该指令有效期长达一年,且未给出具体的违法指控或风险证据,仅以“潜在国家安全顾虑”为由。

此时的安世半导体,早已不是荷兰人记忆中恩智浦的附属部门。

这家拥有60余年历史的企业,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

而早在2018年至2020年间,闻泰科技就分三阶段完成了收购。

之后在中资运营下,安世的经营质量全面跃升,2024年营收达147.15亿元,净利润22.97亿元。

全球功率分立器件排名从2019年的第11名升至第3名,且多年稳居中国同类企业首位。

如今却被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资产。

而荷兰政府的指令发出仅一天,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10月1日,安世半导体三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联合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要求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

令人意外的是,法庭未经完整庭审程序便迅速生效措施,当天就暂停了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职务,并将安世半导体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的最终裁决落地,正式暂停张学政在安世的所有董事职务,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

从部长令下达至丧失控制权,仅用了7天时间。

这场“闪电式”操作,被业内直指“行政指令与司法程序高度联动”,而时间线更耐人寻味。

美国商务部9月29日刚发布“50%规则”,将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纳入管制。

而闻泰科技已于2024年12月被列入实体清单,安世作为全资子公司恰好成为目标。

荷兰一系列近乎“定制化”的夺权操作,不仅彻底打乱了安世半导体的正常运营,更触发了中国企业与国家层面的快速应对。

中国的多重回应

闻泰科技首先亮出态度,10月12日晚发布《关于荷兰政府干预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运营的严正立场》。

文件直指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实施干预,严重违背欧盟倡导的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规则,谴责个别外籍管理层借“合规”之名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

董事长杨沐在投资者说明会上透露,安世半导体80%的终端产品出货在中国大陆,其中70%来自东莞封测厂,10%来自第三方封测厂。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区营收占比已达48%,接近一半。

而公司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评估“中国供应链闭环”可行性。

与供应商、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全力维系员工队伍、生产秩序和销售渠道的稳定,最大限度降低外部冲击影响。

除此之外,2025年3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成为此次应对的核心法律依据。

该规定明确,外国若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可采取不予签发签证、查封境内财产、限制交易合作等反制措施。

结合这一法律工具,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通知。

该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精准击中其供应链命脉。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荷兰破坏市场规则行为的直接回应。

中国资产安全

过去,中资企业常通过收购海外成熟技术企业加速发展,闻泰收购安世便是成功范例。

但此次事件暴露了技术敏感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即便企业合规运营、贡献显著,仍可能因地缘政治偏见遭遇“存量纠偏”式干预。

荷兰此次突破“准入前审查”惯例,对已完成收购的企业动手,标志着外资审查已从“入口管控”延伸至“治理干预”。

这种政策转向让中资海外资产面临更复杂的安全挑战。

应对这种风险,中资半导体出海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5年下半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并购活动显著升温,但方向已从“海外技术收购”转向“国内产业链整合”。

同时,市场估值体系开始纳入“政治风险溢价”,投资者对有海外业务的半导体企业,会重点评估目标国政策稳定性与地缘风险,这一变化将长期影响行业资本流向。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则陷入新一轮震荡。

荷兰的做法引发连锁反应,欧洲金融机构已开始重新评估在荷技术产业投资组合,部分项目融资审批被暂缓。

阿斯麦的困境最为典型,该公司2024年在华销售额占比已大幅下滑,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更预计2026年中国销售额将“大幅下降”。

若稀土管制持续收紧,阿斯麦不仅面临产能下滑,还可能丧失30%的中端市场份额,被日本尼康、佳能等竞争对手趁机抢占市场。

阿斯麦、飞利浦、喜力等荷兰企业在华市场获取巨额利润,其中阿斯麦曾长期依赖中国作为增长引擎,飞利浦医疗设备在华市占率超20%。

中国若启动对等反制,如税务审查、反垄断调查或资产限制,这些企业将面临显著损失。

更关键的是,荷兰的“双重标准”,斥资25亿欧元改善阿斯麦总部基础设施以挽留本土企业,却对中资企业实施资产冻结。

这种行为已损害其市场信誉,未来外资对荷技术产业的投资信心可能持续受挫。

结语

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名打破市场规则,不仅违背了欧盟倡导的市场经济原则,更动摇了全球产业链的合作根基。

中国的反制措施,既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也是对技术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

历史早已证明,违背市场规律的封锁与掠夺难以持久,荷兰的挑衅行为,最终会以企业损失、信誉受损、投资下滑的形式付出应有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中国   反制   荷兰   底色   强盗   资产   半导体   企业   中资   国家安全   措施   飞利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