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心疼你?从你替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种下了恶果

作者:主创团·凌麦

近日,我带着小升初毕业的女儿在高铁站候车。对面坐着一家三口,看情形是高考结束后外出旅行的。

起初,大家都各自刷着手机,突然,对面女孩不满地嚷了起来:

“你们给我买的什么破手机,一点不好用,我明明说过我要xx品牌。”

女孩妈妈轻声解释:

“四千多的手机还不好用?最近给你买手机换电脑,加上这次旅行,要花掉你爸小半年的工资呢……”

女孩生气地说:“谁让你不挣钱。”

妈妈委屈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陪读,你是知道的。”

“我让你陪了吗?”女孩恶狠狠打断妈妈,语气冰冷。

一直沉默的爸爸忍不住开口说:“我们省吃俭用,家里好的都紧着你用,怎么能说出这么没良心的话。”

爸爸的话非但没让女孩收敛,反而激怒了女孩,“啪”,她把手机狠狠摔到地上,手机碎片四处溅落,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曾仕强教授的“风筝理论”:

“父母手中的线是亲情纽带,孩子如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心中有父母,线才不易断裂。”

对父母而言,最大的福气,并非子女多有出息,而是孩子心存感恩,心系父母。

其实,孩子天生爱父母,只是父母替他们做的事太多,无形中削弱了这种本能的爱。

特别是这3件事,做得越多,越让孩子丧失心疼父母的本能。


替孩子“揽琐事”,养出生活白眼狼

李玫瑾教授曾说:

“你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包办了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事事包办,看似为孩子铺设了一条“无忧之路”,实则是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苦乐、爱与被爱的权利。

当父母有一天不能再供养他们时,子女不仅会心生怨恨,甚至会以怨报德。

深夜,收到闺蜜小君的微信。

“我用14年时间,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我立马打电话问小君怎么回事,小君声音沙哑,哽咽着对我说了事情原委。

小君最近几天感冒发烧,今天女儿放学回家后,看她没做饭,就吃了泡面,竟然没问一声她饿不饿,吃不吃。

更过分的是,小君嗓子干得直冒烟,让女儿给她倒杯水。

谁知女儿生气地说:“你自己不会倒呀,我又不是你仆人。”

小君愣住了,女儿的话犹如冬天里的一盆冷水浇在她头上,心寒至极。

小君想不通,女儿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宠成了“公主”,可自己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一根根扎心的刺。

闺蜜的经历,让我想起经济学上的一个词“感恩衰竭效应”——长期单方面付出,导致接收方丧失感恩能力。

父母事无巨细地包办,会让孩子将他们的服务视为“默认配置”,孩子将获得的一切归因于“做父母的就该这样”。

当父母偶尔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就会以冷漠或攻击作为对父母的惩罚。

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

“教育源于生活,父母全盘代劳,孩子就会错失从生活中学习成长的机会,催生他们‘理所应当’的心态。”

感恩的情感,并非是父母指向孩子的单箭头,需要亲子间的双向奔赴。

孩子的无情其实都是父母一点点养成的,父母拼命想给孩子一片海,可忘了教孩子如何捧出一掬泉。

其实,孩子给予别人的过程,就是感悟爱的过程,父母接得住,孩子的爱才不落空。

父母退一步,让孩子有机会获得“爱”的能力;弱三分,让孩子从被需要中感受价值;学会“求助”,让孩子懂得你的付出和不易,从体谅中滋生爱和理解。

替孩子做,不如教孩子做,真正的爱,是教孩子在体检中成长,在经历中学会珍惜,懂得饮水思源。


替孩子“感受幸福”,养出冷漠看客

想起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

“如果你想扼杀孩子的未来,就给予他你自认为的幸福,让他在错误的幸福认知中失去应对风雨的能力。”

父母以为的幸福,和孩子真正感受到的幸福,往往存在着差异。

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接到老师电话,被告知儿子上课睡觉,还逃学。

妈妈愤怒不已,回到家把包往沙发一摔,就斥责孩子:

“我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家里有保姆,上学有专车接送,想要什么给你买什么,这么幸福的生活你不珍惜也就算了。在家你把我们当空气,爱搭不理,在学校你睡觉逃学,你到底想干什么?”

男孩几乎是从沙发上弹起来,冲着妈妈吼:

“你口口声声说我生活得多幸福,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幸福。

我上课睡觉,是因为我累,你给我报了一堆闲七杂八的兴趣班。

我打游戏,是因为我一个朋友都没有。

我逃学,是因为我所有的努力你都看不见,我在你眼里连屁都不如。”

妈妈很惊愕,她从没想过孩子对自己的怨气这么大,自己奋斗半生,就是为了让孩子幸福,他却从未感受到幸福。

父母为孩子倾力打造的“幸福蓝图”往往是:让孩子衣食无忧,上名校,考第一,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被安排得窒息。

这个时代孩子虽享受着各种优质资源,但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血,就像给孩子戴上了“紧箍咒”,让他们对自己想走的路望而却步,生怕一不小心辜负了父母厚望。

而他们内心渴望的幸福是:被看见,被尊重,被需要,被倾听,能做自己,拥有选择权。

幸福是个人体验,只能由孩子自己去领悟和确认,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自主体验幸福的权利,孩子要么失去情感表达能力,要么以冷漠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最终以疏远甚至决裂回应。

父母都拼命想让孩子幸福,殊不知亲子关系才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

当孩子拒绝沟通时,不妨做孩子的“情绪容器”,用心去倾听孩子分享的学校琐事,内心的困惑,以及朋友之间的矛盾。

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父母只建议不命令,让孩子自主选择兴趣班和安排假期生活。

坦诚和孩子沟通,允许孩子表达,把“你”语言换成“我”语言。

比如:“你必须听我的”改为“我希望你可以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当父母放下说教,耐心倾听;放下控制,尊重孩子;放下替代,用心陪伴,孩子便能在温暖中学会感恩,在理解中学会心疼。

替孩子“选人生”,养出自私巨婴

很认同这句话:

“当父母替孩子把人生剧本写到最后一页,孩子也就永远读不懂自己人生的扉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如果父母非要代劳,那么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

“神童”张炘炀的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过。

他的成长经历给无数父母敲响了警钟:如果你不能为孩子糟糕的未来兜底,就千万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替孩子选择人生。

张炘炀在10岁那年就参加了高考,考出了505分的成绩,无奈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但父亲为了维系他“10岁上大学神童”美誉,坚持让他上普通二本,不复读。

13岁时,导师建议等一年赴德留学,父亲急于用“最年轻研究生”光环镀金,又一次强行按下“快进键”。

16岁,张炘炀提出用自己奖学金加父母积蓄,购买北京住房,父母选择租房并隐瞒真相,错失购房最佳时机。

最终,张炘炀在父母长期的控制下,选择“躺平摆烂”。

如今,29岁的他,蜗居上海出租屋,靠父母接济度日。

他直言:“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辈子,需要什么,给我爸打个电话就行,他们还欠我一套北京房,现在也该值1000多万,不买就不婚不育。”

曾经的天才就此陨落。

张炘炀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其实,父母替孩子选择的那一刻,就已经错了,我们的经验来自过去几十年的社会环境,而孩子面对的是快速变化的未来。

很多父母眼中的“稳妥选择”,可能在未来就会失去竞争力。

曾看到过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父母总喜欢代替孩子做选择,实际上是剥夺孩子人生的快乐,相当于自己享受了两辈子选择的快乐。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是能按自己的感觉,选择自己的人生。”

父母替孩子选择人生,不仅偷走了孩子的星辰大海,也撕裂了亲子间的情感纽带,让孩子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父母想要打破僵局,首先要把“星辰大海”还给孩子。

把自己“指挥官”的角色,转换成孩子的“补给站”,给鼓励、给安慰、给认可。

丢掉“牺牲者”的自我感动,成为“自我实现者”,父母先走向自己的远方山海,孩子就能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父母和子女的爱,理应是双向奔赴。

孩子在父母护航中学会独立飞翔,我护你年少,你伴我终老。

写在最后

毕淑敏曾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真正的爱不是成为孩子的替身,而是学会“留白”的爱,让孩子在“被需要”中学会心疼,在“共承担”中长出共情。

爱的同时,保留狠心和克制,培养孩子作为人的能力,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愿父母都能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不是“我替你选对了路”,而是“你尽管去闯,我永远在你转身就能抵达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育儿   恶果   心疼   孩子   父母   幸福   妈妈   人生   女儿   能力   女孩   未来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