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五一黄金周,近百万内地客涌入香港,本是强心剂,谁知喧嚣过后,一场“穷游”与城市形象的口水仗却意外开打。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口岸大排长龙,通关时间飙升,手机信号一度失灵,二维码乘车都成了难题,数字亮眼,但有些游客夜间的选择,却让这座城市心里泛起了嘀咕。
五一假期第二天,深圳福田口岸的早高峰与往日画风迥异,清晨十点,本该是游客们满心期待开启香港之旅的时刻,眼前蜿蜒如长龙的队伍却给众人泼了盆冷水。
图片来自于网络
社交平台上实时直播的画面里,口岸内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场景堪比灾难电影中的震撼镜头。
这场 “通关持久战” 远比想象中更漫长,四个小时的排队时长,让不少人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为疲惫与无奈。
图片来自于网络
好不容易在下午两点多成功过关踏上香港土地,他们才发现网络信号早已不堪重负,手机屏幕上不断刷新着 “加载失败” 的提示,原本畅通无阻的入闸口前,瞬间堵满了进退两难的游客。
现场照片里,黑压压的人群挤满大厅,一张张面孔写满无奈,只能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满心都是 “通关不易,连网络都来添堵” 的崩溃感。
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这也不是香港部分港民与内地游客的冲突所在,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内地游客选择的旅游方式。
香港的住宿费本来平常就贵,节假日更是坐地起价,平日几百港元的经济酒店,此刻动辄两三千,对许多预算有限,特别是追求“少花钱、多打卡”的“特种兵”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笔大开销。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于是24小时快餐店、便利店,甚至通宵影院,成了他们的“夜宿地标”,凌晨三点的旺角麦当劳,玻璃上蒙着水汽,店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年轻情侣拿行李箱当床,学生裹紧外套缩在卡座,间或还有大叔的鼾声,这画面,和灾后安置点有几分像,却是游客无处落脚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些选择,在一些香港市民眼里,就特别扎眼,网上,“影响市容”、“占用公共资源”、“扰民”的抱怨不少。
快餐店本是速食歇脚的地方,似乎被“外来人”长期“霸占”,成了矛盾的缩影,更有甚者,直接开喷游客素质,说什么“乞衣袭港”、“影衰同胞”,还提议学欧洲,没酒店预订不准入境。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他们看来,“穷游”拉低了香港的档次,可问题,真就只是“游客素质低”或者“带不动经济”这么简单吗?
有些游客可能是证件或财物意外丢失,住不了酒店,被迫街头凑合,而那些有备而来的“特种兵”,把钱花在体验和“打卡”上,住宿能省则省,未尝不是一种理性。
图片来自于网络
香港旅游长期主打中高端购物,瞄准的是钱包鼓鼓的扫货团,可当社交媒体改变了旅游动机,从“买买买”变成“拍拍拍”,从深度体验变成快速“晒晒晒”,城市的服务体系,好像还没反应过来。
五一的香港街头,景象有点分裂。一边是铜锣湾、尖沙咀的金店门口,提着行李箱的游客排大队,不愧“购物天堂”本色,给零售餐饮酒店实打实地送钱。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另一边佐敦、旺角的快餐店里,却挤满了席地而睡、拿纸袋当枕头的过夜客,从纸醉金迷到朴素将就,不过几个地铁站,却像是两个世界。
这种“旺丁不旺财”的苗头,在一些热门商圈也能看到,餐饮消费的摩擦也跟着来了,因为香港不少餐厅有“最低消费”,很多内地游客不清楚。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家四口进米线店,只点了两碗35港币的米线,远不够店家每人最低35港元的标准,不愉快就可能发生。
店家坚持按人头算,游客可能觉得被“瞧不起”或收费不公,一来二去就僵了,这种事,简单说谁对谁错,可能都太轻巧,更多是立场、信息和消费习惯的差异。
图片来自于网络
游客的“消费标签”,此刻显得特别有意思:他们砸钱买金买大牌时,是推动经济的“功臣”,可当他们选择在快餐店过夜,或者消费没到“标准”,又可能被看成城市形象的“污点”。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说明城市管理者对大众旅游的认知有点失衡——既想要游客带来的经济好处,又不情愿或者没能力提供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条件。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近百万游客涌入的画面,经过网络传播,社交媒体和短视频那套“情绪驱动”的玩法就开始起作用了。
算法一筛选,愤怒往往比同情传得快,讽刺比事实更容易被转发,于是一个游客在公共场所躺下的照片,很容易就被放大解读,从“没钱过夜的游客”变成“素质低劣的入侵者”。
图片来自于网络
“蝗虫”、“难民营”这类极端标签,在特定的信息茧房里不断强化固有立场,压缩了理解和包容的空间,对立情绪也就更重了。
媒体也可能倾向于挑那些更有冲突的画面和词汇来抓眼球,把个别行为上升为群体现象,理性讨论就更难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内地和香港的物价本来就有差距,就算内地一线城市,消费水平也比不上香港,游客出门前如果没做足功课,或者不了解当地消费习惯,确实容易产生不适和矛盾。
同时,香港部分服务业人员对待内地游客的态度,也时不时被说带有歧视,黄金周的喧嚣过去了,但由此引发的思考不该停。
图片来自于网络
香港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它的硬件和服务在面对大规模、多样化的游客潮时,确实暴露了一些短板。
住宿问题尤其突出,价格高,服务质量还时常被吐槽,逼得部分游客只能找些非正式的地方过夜,公共空间的错配和供需矛盾也跟着来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还在争论游客睡快餐店体不体面?或许更该想想:一个自称“好客之都”的城市,要是连游客安心过夜的基本需求都很难保障周全,那所谓的“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的光环,会不会也显得有点空洞和脆弱?
面对暑期旅游高峰,大家也盼着香港特区政府和相关行业能拿出些新办法,比如提升承载力,增加平价住宿,或者为预算有限的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临时休息场所。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说到底,不管是“豪客”还是“穷游者”,人来了,就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关注度,城市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不只是接待旅人,更是在塑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一座城市只乐意接待高消费者,却对低成本旅行者不屑一顾,那它的发展路子,恐怕也走不太稳,走不太远。
参考信息
澳门江湖2025-05-06《内地客穷游香港挤麦当劳被批乞衣袭港,去食店再拒低消:我们不服》
海外网2025-05-06《“五一”假期香港迎逾91万人次内地旅客》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