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家长分析了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与成因。如何让孩子摆脱网瘾,归正常的生活,是家长们最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人性规律”方面,说说如何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瘾,摆脱网络的困惑。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人沉迷于某种上瘾行为时,最想得到的就是追求快感,但大家往往忽视关键的词“麻木”。比如,我们都喜欢躺着刷短视频、抖音、快手……但一天下来我们能回忆起看到的那些视频内容吗?显然不能。但我们却鬼使神差地沉迷了整天。其实我们在不停刷短视频的背后,藏了另外一种麻木的心理状态。
平时休假时,早上起来不知道干什么,大脑会说,那就刷一会儿视频吧!赖在床上不知道做什么, 那就刷一会儿视频吧!等车的途中,不知道用什么打发时间,那就刷一会儿视频吧!我们从“刷短视频”这个上瘾的行为可以看到:视频内容有趣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行为度过无聊的时刻,在空闲的时间里我们既不会感受到等车的焦灼,也不会感受到孤独。这剂“麻药”让我们逃避了诸多不适。
同样的道理,孩子沉迷网络,其实也是为了麻木自己。持续上瘾的背后,往往是因为个体持续遭受到不愿面对的痛苦,想要把它麻痹掉。就像我们麻痹空虚、麻痹孤独、麻痹等待......
对孩子而言,占用他们时间最多的任务是什么呢?学习。这就是孩子网络成瘾行为想要掩盖的东西。 比如,家长对孩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们即便倾尽全力也难以满足这些期望,于是内心滋生出一种强烈的挫败感,为了逃避这种痛苦,就通过网络游戏这种行为去掩盖。
前文我也说了,孩子既想与父母疏离,又渴望父母理解的冲突。这时候,他们的大脑会说算了!来打把游戏放松下,就可以什么都不想。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去探寻孩子网络成瘾行为背后那份难以言喻的痛了。
所以说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孩子究竟是想玩网络游戏,还是想争夺权利?
孩子进入青春期,就是进入了叛逆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自主,家长老师越是禁止他们,他们就越反抗。对他们而言,对游戏禁止令的反抗,不仅仅是针对游戏,也是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利斗争、地位斗争。 即使我们通过暴力手段让他们暂时与网络隔绝,他们还是会用另一种反抗行为替代,比如离家出走、早恋、打架斗殴等等。所以,青少年过度的网络行为,是一种自我意识推动下的权利斗争。
对待孩子的网瘾问题,大部分家长是想法设法去改变他们的网瘾行为,这是错误的。其实,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要处理好与青春期孩子之间的关系。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却都南辕北辙,采取简单粗暴的戒瘾手段,往往会让亲子关系进一步化。比如,父母把青春期子女送到戒瘾机构,导致孩子怀恨在心,孩子回家后将母亲捆绑、殴打、 饿死等等极端行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解决权利争夺最好的方式,就是平等谈判。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沉迷网络,不要太着急,急也急不来的,要正确面对,想办法解决。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要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平气和的一起讨论、 制定双方都同意的底线,手机、电脑使用的规则。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得时间、玩什么…等等都要说清楚,让规则说话,让规则制约孩子,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树立规矩,没有方圆,孩子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父母批评他,肯定觉得冤枉、不服气,不和你对着干才怪。
在制定规矩后,要尊重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爱好,让他们的注意力从一个兴趣点,转移到另一个兴趣点。扩大他们生活中的接触面,如去打球、踩自行车、游泳、下棋、跳舞、画画、爬山等,让孩子发现现实生活比网络更有趣的东西,而不是让他们觉得生活里一片贫瘠。
当青少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没有“网络禁止令”,他们也会主动离开电脑。
存在即合理,当我们被痛苦情绪主宰时,就会寻求一个避风港。当我们感觉到自主权被压抑时,就会抗争,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这是人的本能。网网络信息时代,不可能不接触手机、电脑和网络,既然网络是利用人性让人着迷,那我们就运用人性的特点,帮助孩子在网络的漩涡中重新找到风向标,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配图否包生成)#万能生活指南##家庭教育##上头条 聊热点##教育微头条#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