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朱高炽在位10个月暴毙,你看他登基后干了啥?连做4件致命事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朱棣刚去世,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便暴毙,朝野上下满是议论。说是命薄?还是干了什么不得了的事?10个月时间里,连着四件决策,件件关键,每一刀都砍在体制要害。

太子当得太晚,皇位接得太快

1424年秋,明成祖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顺位登基。按说这是意料之中的安排,可谁都知道,他坐这个皇位坐得并不稳。

朱棣在世时,对长子始终不太满意。太子稳重,但体态臃肿、行动不便,难给人皇帝的第一印象。反倒是四弟朱高煦骁勇善战、跋扈张扬,更得朱棣偏爱。太子之位一度岌岌可危。

直到郑和下西洋、燕王北征、内廷安抚都靠太子在后方主持大局,朱棣才勉强认可。人选不变,情感未必服。太子多年谨慎小心,压抑自我,防着兄弟、撑着朝局,撑出一身病。

登基时,朱高炽已年近五旬,胖

得难以下床。朝中流传他“体不能坐”,需要人搀扶。身体一拖再拖,却拖不住皇位的重担。

一接权柄,他迅速铺开大动作,政策一条接一条。节制用兵、停止征战、赦免罪臣、减轻赋税,一改父皇时的高压与征伐。他自诩恢复“文治之本”,可这套打法,不是所有人买账。

军中不满,权臣观望,太监系浮动。新君一来,没有威压,政策再稳也压不住躁动。

更致命的,是他几次重要决策,不是为巩固政权,而是急于转向改革,看似仁厚,实则过急。

四件事,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路

刚登基不久,朱高炽接连拍板了四项政令,看似无害,背后却布满暗雷。

朱棣去世前,宫中就已有大量术士献丹药,宣称“金石延年”。朱高炽本身肥胖,加上腿脚病痛严重,一直寻求方子续命。他相信术士,不信太医,甚至不听杨士奇等重臣规劝。

罗汝敬上书劝阻,说这些丹药多为水银、硫磺炼制,有毒。可皇帝坚持“服之入腹,神清气爽”。一颗接一颗,日服不辍,身体慢慢积毒。术士趁势进谗,不断进献方子。他陷入“靠丹养命”的误区,自己看不到崩塌临近。

继位后,他下令撤回辽东大军部分粮草,废除朱棣时的远征制度,将军队大权交给文臣监控。对戍边将领极不信任,收回兵符,限制调动。

当时边疆并不稳定,这种“削军强文”式做法,立马让一批军中主帅心生不满。朱棣打下的威名,靠兵权维持。兵心散了,权力中心也动摇。

朱高炽偏爱文官,尤其是江南出身的士大夫集团。登基后,提拔了一批江右才俊,把原本在北地打拼多年的实干派一口气压下去。人事变动激烈,大量“纸上谈兵”之人上位,旧臣怀疑朝局倾斜,动荡加剧。

朝堂风气变得精致而空洞,文臣争吵不休,地方执行不力,军政脱节。

他提拔了弟弟朱瞻基为太子,却对另两位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安置不妥。朱高煦仍握重兵,心怀不甘。他曾两次上表请进京“侍养皇兄”,意图明显。朱高炽没有斩断祸根,也没安抚周全,留下日后皇权斗争的引信。

每件事单独来看,并不致命。但接连出台,节奏急促、目标分散。朱高炽看似仁厚,实则缺乏统筹。他想温和收拢权力,却激化了各方矛盾。

朝中表面平静,实际暗流涌动。文臣排兵布阵,武将怨气冲天,术士暗中扶持,宗室蠢蠢欲动。一个缺乏实战经验、行动受限的皇帝,成了各派角力的节点。

而他的身体,正一步步被丹药与焦虑侵蚀。

接下来两章,将聚焦病重之谜与洪熙短政留下的制度后遗症。

三日病重,宫门紧闭

时间来到1425年5月,春末夏初,气温闷热。宫中一切看似如常,朝会准时,奏折堆积如山,皇帝批复迅速,太子朱瞻基也时常陪坐。但三日之间,风向突变。

有史料记载,朱高炽起初只是微微咳嗽,随后卧床不起。太医轮番入宫,进补频繁。皇帝依旧服用“延年丹”,称服后身暖神爽。术士称其“气血循环大成”,实为病入膏肓。

第一天傍晚,皇帝自感胸闷。第二天清晨,已无法翻身,饮食困难。第三天中午,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太监抬着入静室安养,实际已形同昏迷。

这三日,宫门紧闭,太子守在殿前,不敢离开。大臣不知皇帝情况,只收到“养疾静养”的含糊通报。

到了5月29日午后,内廷忽传悲声,朱高炽驾崩,年48岁,距登基仅10个月。

整个消息从传出到证实,不过几个时辰。没有遗诏传世,无明确交代善后,连“死因”都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急性肥胖并发症,心肺骤停;也有人指向常年服丹导致重金属中毒,脏器衰竭。文臣私下记载“舌紫而不语”,有明显中毒症状;也有太监密语“血气上涌,气闭喉间”,形容中风症状。

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皇帝死得快,毫无准备,猝不及防。

他生前力推文治、改革财政、边缘武官、信任术士;死时静悄无声,孤寂清冷,身边没有父皇旧将,也无重臣送别。

这一切,为宫廷留下巨大的真空。

太子朱瞻基虽然顺利即位,但诸侯蠢动,权臣盘算。朱高煦甚至蠢蠢欲动,准备“争奉诏命”,制造政变。若不是瞻基应对及时,或许洪熙朝亡于一年之内。

洪熙皇帝留下的,不是稳固政局,而是一连串断裂与未解之事。他的改革未完成,朝局未稳定,身体未调养,军政未归一。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病逝,如同压断朝纲的最后一根稻草。

短政风暴,余波未息

从1424年到1425年,明朝走过一段极不平稳的曲线。开局是仁政铺路,中间是多线改革,结尾则是突死暴毙。朱高炽本人未能撑起体系,却留下不少后续效应。

第一波影响是人事震荡。他重用文臣,一夜之间死去,留下的岗位空缺众多。朱瞻基虽继位,但年少资浅,无法立刻压服群臣。多方借机进言、揽权,导致朝中政争加剧。

第二波,是军权再平衡。他父亲削军,子孙不得不提军。朱瞻基为了稳住局面,被迫召回部分旧将,恢复兵权设置。这种来回调动,造成明初政军关系动荡,削弱战斗力。

第三波,是对丹药术士的彻底清洗。洪熙帝死后,朝中有人上疏彻查太医院与术士勾结问题。一批太监、道士被流放、处决,标志术士治政的阶段终结。这场“清算”虽有成效,但也造成内廷空缺,朝政节奏混乱。

第四波,是对皇权体制的再思考。朱高炽死得突然,太子接位虽顺利,却暴露出缺乏应急制度、皇权无预警的系统性漏洞。从此之后,明代开始频繁设“监国”“储君陪政”等制度,试图避免短命皇帝带来的断代风险。

历史学者评价他:开明、温和、有治国理念,缺的是身体支撑与权力手段。他像一个改革试图重整明初激进政策的过渡者,却倒在起跑线上。

如果身体强壮五年,也许仁政会持续;如果政策更稳一步,也许军政更协调;如果不服丹药,也许能熬过高压期,亲手完成转型。

可惜,没有如果。朱高炽用10个月,完成了一个帝王悲剧:急于改革,却无力支撑;身为皇帝,却无完整布局;手握权柄,却被自己信任的“金石丹药”带走。

仁政本无错,体弱撑不起;制度不稳,善意难敌结构硬伤。

这场短命的洪熙之治,不仅改变明初节奏,也留下一段最富争议的历史悬案。而那四件致命决策,至今仍在史书中被反复提起,作为警钟提醒后人:改革与健康、仁政与统御、信任与盲信之间,不能随意跨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太子   术士   皇帝   仁政   身体   太监   皇权   皇位   军政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