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科探先锋号】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一些西方舆论突然急了,跳出来说“中国是在煽动仇恨”“是在夸大贡献”。呵呵,这种调调,真不是心虚还能是什么?
还记得那部《南京照相馆》吗?一部没有堆满血浆的电影,居然被污蔑成“仇恨教育”。拜托,真正的血腥暴行,是侵略者亲手制造的屠城和万人坑。镜头只是冰山一角,却能把某些人吓到浑身不自在。
问题来了:揭露真相,就等于“挑起仇恨”?那是不是还得感谢侵略者“送温暖”?这种逻辑,不荒谬吗?
网友们说得好:“忘记历史的人,才是真的想重演悲剧。”
除了战场,还有舆论战
而导演申奥的一句话更直白:“除了战场,还有舆论战。”对,有人不想让我们记住流过的血,所以拼命转移视线。结果呢?越遮掩,越露馅。
一些声音跳出来说:你们中国老提抗战,会不会走向“封闭”?哟,这逻辑比纸还薄。
结合当前国际格局,就能理解: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快速崛起,外部力量亟需寻找“叙事突破口”,试图削弱中国的战略自信。
“抗战史观”就是最敏感的突破口。因为它既关乎历史记忆,也直连当下民族凝聚力。若能动摇中国社会在历史认知上的统一,就能在未来战略博弈中打下心理战的基础。
在军事学上,“冷启动”意味着快速部署、先发制人。放在舆论场里,道理一样。
通过在周年节点密集抛出争议性论调,外部势力希望打乱中国社会舆论节奏,形成被动应对。
但从战术反应来看,中国社会舆论并未陷入混乱。相反,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自媒体主动讲述历史故事,把铁证如山的史料推到公众面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全民叙事反击”,反而让外部的议题设置失效。
答案很直接:抗战胜利是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核心记忆之一。否认它,就等于削弱中国的战略合法性。
数据显示:中国在二战付出了3500万人的牺牲,歼敌150余万,占日军伤亡总数70%。罗斯福曾直言:“没有中国的坚持,日军将把更多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
可笑的是,有人非要说我们“夸大贡献”。那问题来了:3500万条生命,是能“编”出来的数字吗?那些烈士碑和无名墓,难道都是“幻觉”?
而且别忘了,真正支撑民族救亡的是谁?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把日军拖得寝食难安。很多人不愿提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靠自己,硬是挺住了。
这是无法抹去的铁证。
有人说:为什么80年后还有人在否认历史?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要在叙事里做手脚,把中国的贡献“消失”,把中国共产党“降格”,好服务自己今天的地缘战略。
所以我们看到外媒出现一些“奇葩论调”:什么“二战是美日结束的太平洋战争”。好家伙,把中国直接删掉?这就是赤裸裸的舆论战。
一句话总结:这场战争早已超越战场——这是一次“以史为盾、以真为矛”的战略行动。
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5分钟内用HQ-9B锁定来犯目标,还能用火箭军的远程打击把威胁“打成烟花”。对比80年前的血火牺牲,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沉浸在仇恨里,而是为了更清晰地告诉世界:和平不是乞来的,而是实力撑出来的。
“历史不容删改,真相不怕抹黑。”
“谁妄图改写过去,就会被未来打脸。”
而这,正是中国纪念抗战、坚持真相的深层逻辑:以武止戈,维护和平。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