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和中国打关税战,在座的欧洲各国高层,没一个人敢吱声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关税战被当众抛到桌上,欧洲一片安静。

谁在逼着谁站队?局面没那么简单,后面还有戏。

会场上的突发提问与集体沉默

闭门讨论里,话题绕不开关税。

美方代表突然抛出一个重量级提法,直接把“二级关税”的标尺拉到两倍关税的高度,点名要对中国“下狠手”。

在场的欧洲领导人没接话,空气一下子冷下来。

二级关税并非日常工具。

逻辑很直白,借由对第三方施压,倒逼对俄能源交易收缩,顺带把对华议题拉进统一框架。

美方高官在接受采访时,把二级关税与购买俄油挂钩,谈到对相关经济体加征附加关税的可能,还点到印度与中国。

沉默背后有计算,欧洲要顾产业链,要顾就业,要顾消费端价格。

谁都知道,越狠的关税,越容易把整条供应链一并拉响警报。

美方对欧洲的口径很明确,要一起“加码”,要“拿出态度”。

欧洲现场却没有给出明确承诺,场内气氛紧绷,还因为另一条线在同步推进。

中欧就在电动汽车争端上开过多轮技术磋商,焦点落在“价格承诺”方案。

意思很朴素,设定一个最低成交边界,换取争端降温。

欧方也释放过“可核查、可执行”的口径。

美方此时把二级关税抬升到极高档位,难免影响谈判心理。

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媒体记录过成员国在关税表决与表态上的分歧。

有人担心加税引发反噬,有人主打产业保护。

内部分歧导致政策节奏拉扯,外部压力就更难快速转化为统一行动。

产业界的声音更直接。

梅赛德斯-奔驰负责人在公开场合把高关税形容为“最粗糙的工具”,建议回到公平竞争与议价框架,尽量避免伤及市场信心。

这样的表态并不稀奇,汽车产业链跨国耦合度高,任何突发加码都会沿着零部件、物流、售后一路传导。

还有一个现实动作正在发生。

中国车企加快在欧洲本地化布局,工厂、供应链、认证同步推进。

匈牙利项目扩建、整车基地落地,这些细节在多家官方平台上都有披露。

资本是最敏感的“投票器”,哪里规则更清晰,哪里配套更成熟,增量就往哪里去。

回到那间会场,一个问题抛出,欧洲低头看鞋,气氛足够戏剧。

真相却并不戏剧,每个参与方都在算账,算关税对通胀的推力,算供应链的断点风险,算谈判桌上还能换来什么。

你会怎么选?跟着喊口号,还是留出回旋空间?

电动汽车关税争议的背景

电动汽车这条线,走到了法律与政策交叉口。

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随后落地关税安排,叠加既有关税。

官方文件列明了税率区间与期限设定。

多家通讯社与欧方公告同步记录了流程节点与投票分歧,行业影响估算也铺陈清楚。

中方回应第一时间就摆明态度。

不同意相关裁决,依法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提起争端解决进程,同时推动谈判渠道不间断。

这不是情绪化表达,公开通稿写得很清楚,路径一是WTO,路径二是技术性磋商,两个轮子并行。

“价格承诺”被各方重新拿上台面。

它并不神秘,核心是设一个可核查的价格底线,换来极限碰撞的缓和。

媒体对规则口径、样本口径、核查方式来回打磨,难点也在“如何可执行”。

不少观察指出,若能成行,短期有望稳定市场预期。

成员国层面分歧贯穿始终。

有报道写到,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对外表达也能看出这种张力,一边强调公平竞争,一边又担心汽车产业链的结构性风险。

欧盟在制度上追求协调,但落到执行,需要兼顾不同经济体的现实处境。

产业界的态度并不好糊弄。

车企需要稳定预期和可衡量的规则。

奔驰高层那句“粗糙的工具”直指高关税的副作用。

短期也许能止血,长期可能伤筋动骨。

很多业内人士更倾向通过谈判定规则,而不是靠税单硬扛。

本地化是另一条减震器。

以匈牙利为例,公交与卡车工厂扩建,整车项目同步推进,供应链认证也在加速。

本地化带来的不是单向“绕关税”,更像把制造、服务、研发接入当地生态,抵御外部波动。

你会挑哪条路径?继续卷价格,还是把链条扎到对岸?

电动汽车争端上出现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反映到更大的经贸棋盘上。

美方把二级关税与对俄能源议题捆绑,欧方在内部协调与外部压力之间找平衡,中方把规则谈判与WTO程序同时推进。

三股力量对冲,市场很难不晃。

关税听起来强硬,落到日常却很琐碎。

报关口径要改,物流周期要调,金融成本要重算。

消费者端也会感受到价差,企业端会感受到现金流压力。

有人会问,硬顶一把行不行?

答案藏在订单里,订单不等人,投资更不等人。

美欧博弈与多线施压

关税这事从来就不是单线操作,美方把二级关税的概念抬出来,本质上是在做多线绑定。

对俄能源制裁是一条线,对华关税争端是另一条线,两条线合在一起用,既能打压俄罗斯出口,也能在中国的外贸上制造压力。

这种策略早就有迹可循。

财政高官在不同场合提到,想通过二级关税的方式,扩大制裁的覆盖范围,让不直接参与冲突的经济体也要为站队付出成本。

二级关税的杀伤力在于,它不只打目标国,还打目标国的合作方。

如果真落到实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会重新计算成本,尤其是能源、运输和原材料环节。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要让欧洲和其他盟友的态度更加明确。

但这套方法在欧洲未必能顺利推开。

欧盟的政治结构决定了,重大经贸政策需要成员国达成共识。

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的立场差异大,从产业依赖到地缘利益,每个国家都在做自己的盘算。

德国有汽车工业和对华出口的压力,匈牙利在引进中资项目上动作频繁,斯洛文尼亚也不愿意轻易破坏双边关系。

法国和意大利的考量不同,更注重保护本土制造业,尤其是在新能源车领域。

这种分歧让外部的施压很难一刀切。

美国的节奏是快推,欧洲的节奏是慢磨。

这中间的落差,就决定了二级关税很难在欧洲短时间形成统一战线。

产业界的声音也在影响局势。

大型车企和供应商担心,一旦全面加税,研发和生产计划就得重新布局,已经投入的工厂和供应链会变成沉没成本。

欧洲本土的就业和地方经济也会跟着受冲击。

所以在行业会议和媒体采访中,不少企业代表都建议,把重点放在可执行的价格承诺和贸易规则谈判上,而不是用税率硬压市场。

美方的多线施压还不止关税。

在高科技领域、投资安全审查、供应链多元化等议题上,美国都在推动欧洲配合。

这些议题叠加到一起,让中欧之间的关税争端成了更大博弈的一部分。

你觉得欧洲会全盘接招吗?

还是会在每一条线上挑挑拣拣,只接那些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未来走向与关键变量

接下来这场关税战会怎么走,看似有很多可能,其实绕不开几个关键变量。

第一个是中欧价格承诺谈判能不能落地。

这套机制一旦达成,不仅可以替代部分关税,还能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

执行细节复杂,要考虑产品种类、最低价格的设定、核查机制、争议解决程序。

每一项都需要双方在技术层面反复确认。

第二个是欧盟内部的协调能力。

即便有成员国愿意在关税上让步,也要有足够多的国家同意,政策才能通过。

这种多层级、多利益的协调过程,往往决定了欧盟外贸政策的最终形态。

第三个是美欧关系的互动。

美国会不会继续推动二级关税,取决于它在对俄制裁和对华政策上的总体布局。

如果美方判断欧洲在关键议题上态度松动,就可能加大施压力度,把更多经济议题与安全议题绑定在一起。

这会让中欧的经贸谈判面临更多外部干扰。

还有一个变量来自市场本身。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本地化速度越快,关税的直接冲击就越小。

工厂投产、供应链落地、研发中心运营,这些都能部分对冲政策风险。

但前提是,政策环境允许这种投资继续推进。

如果未来欧洲在外部压力下收紧投资审查,本地化布局也可能受阻。

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不会等政策慢慢磨合。

企业会用订单、投资、合作项目来投票。

中欧之间的经贸联系体量大、覆盖面广,一旦进入长期摩擦状态,不仅是汽车,其他行业也会感受到压力。

未来的局势,很可能是一边谈、一边打,一边合作、一边竞争。

对消费者来说,能不能买到价格合适、质量稳定的产品,是最直接的感受。

对企业来说,规则的可预期性才是关键。

关税可以调整,谈判可以重启,但信心一旦被消耗,想恢复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觉得,这盘棋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说,最后大家都得付出代价?

参考信源:

《包藏祸心询问G7“对华加税200%”意愿,美财长碰了钉子》·观察者网·2025-08-1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认同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新京报官微·2024-10-3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财经   关税   中国   高层   欧洲   美方   中欧   议题   政策   争端   价格   成员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