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正式启动对英伟达的深度反垄断调查,其中包括其2020年收购案违规行为,而10亿美元!将是英伟达在华可能面临的最高反垄断罚款,相当于其全球年收入的六分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大厂也接连取消采购英伟达芯片计划,即便是专门为中国打造的新GPU RTX PRO 6000D芯片,也不再被中国市场买单,黄仁勋对此表示“很失望”。
英伟达新系列芯片为何也遭到中国市场的拒绝?黄仁勋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编辑:CY
事情来得太突然。9月15日这一天,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马德里的中美谈判桌上时,英伟达总部却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大礼"。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公告,正式确认英伟达公司违反了反垄断相关条例,决定对其实施进一步调查。这不是警告,不是提醒,而是真刀真枪的清算。
要知道,这家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芯片巨头,已经在华深耕了整整30年。从PC时代的显卡王者,到AI时代的算力霸主,英伟达在中国的地位一度不可撼动。
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几乎所有的中国科技巨头都是它的忠实客户。黄仁勋每次来中国,都是被当作座上宾来招待的。
可如今,这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却集体对英伟达的新产品RTX Pro 6000D说"不"。阿里不买,字节不要,连一向对新技术最敏感的互联网企业都选择了回避。这种180度的大转弯,让黄仁勋始料未及。
他在英国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很失望但有耐心",还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零和游戏"。听起来更像是在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在分析问题。
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今年7月。当时,网信办约谈了英伟达,要求其就H20芯片的安全风险和漏洞问题提交证明材料。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监管程序。
毕竟,美国方面此前要求在出口芯片中加入"追踪定位"功能,中国有理由担心数据安全。可英伟达的回应让人失望。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除了几次口头承诺说"没有后门""很安全"之外,白纸黑字的证明材料始终没有提供。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在2020年收购迈络思科技时,英伟达曾向中国监管部门承诺遵守三条规则:不强制搭售、不歧视中国客户、保持软件开源。如今看来,这些承诺形同虚设。
最讽刺的是,就在美国宣布将23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第二天,中国的反垄断调查就正式启动了。时间的巧合,耐人寻味。
中国企业的选择,其实很好理解。当你被人卡着脖子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办法挣脱出来。华为昇腾910C芯片的出现,给了中国企业这样的机会
虽然在性能上比不上英伟达的顶尖产品,但80%的水准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应用场景。就像考试一样,80分虽然不是满分,但已经是优秀了。
关键是,这80分是自己考出来的,不用担心别人随时撤销成绩。更重要的是,华为还在推进一个更宏大的计划——CUDA生态兼容。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要打破英伟达在软件生态上的垄断。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开发者就不用再被绑定在英伟达的技术路线上了。
这就像是手机系统一样,当年所有人都以为只能用苹果iOS,结果安卓出现了,给了大家更多选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不傻。
阿里、字节这些公司之所以拒绝采购英伟达的新产品,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好,而是因为信任已经破产。RTX Pro 6000D虽然采用了最新的Blackwell架构,但性能竟然不如上一代的RTX5090。
这样的"特供版"产品,本身就是歧视的体现。花同样的钱,为什么要买性能更差的产品?更何况,这些芯片里还可能藏着"定位后门"。DeepSeek等中国AI大模型的崛起,更是给了企业们信心。
谁说AI一定要用英伟达的芯片?低成本路线同样可以做出世界级的产品。印度已经公开表示要部署DeepSeek大模型,欧洲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中国的AI解决方案。
这说明,技术路线的选择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想要垄断AI发展的如意算盘,正在被现实打脸。当特朗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松口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时,一切都晚了。
商务部长鲁特尼克甚至亲自站台,说要"卖得足够多"。但中国企业的回应很简单:我们不需要了。这不是赌气,而是理性的商业判断。
供应链的稳定性,比短期的技术先进性更重要。谁也不想在关键时刻被人"断粮"。
这场芯片博弈的背后,折射的是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从互联网协议到芯片架构,从软件生态到硬件规范,美国说了算。
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中国不是第一个寻求技术自主的国家。欧盟早就提出了"数字主权"战略,韩国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问题在于,中国的体量和决心,都远超其他国家。14亿人口的大市场,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样的组合前所未有。就像麦肯锡的报告所说,中美科技脱钩将重塑全球创新格局。
这不是猜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英伟达失去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业务损失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全球最大的AI芯片消费市场,开始向本土化方向转移。
这种转移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中国企业不再依赖英伟达的技术路线时,整个AI产业的发展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寒武纪、壁仞科技等国产AI芯片企业,已经获得了大量订单和投资。
这些企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更有意思的是,第三方国家开始面临选择。是继续跟着美国的技术路线走,还是拥抱中国提供的开放替代方案?
从成本角度看,中国方案往往更有吸引力。从政治角度看,多一个选择总比被绑定在一条船上要好。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技术标准分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正在显现。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的趋势判断。在这种背景下,英伟达面临的不仅是中国市场的流失,更是全球话语权的重新分配。黄仁勋说要有耐心,但问题是,市场等不等得起?
当华为的下一代芯片开始批量供货时,英伟达还能拿什么来竞争?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武器不是导弹,而是芯片;战场不是土地,而是标准;胜负不看伤亡,而看生态。
从这个角度看,英伟达已经输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看它能否在新的规则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这场芯片博弈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英伟达的得失,而在于发展模式的较量。美国的逻辑很简单:技术先进者制定规则,其他人只能跟随。这种"赢者通吃"的模式,确实在过去几十年里很有效。
但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DeepSeek的开源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仅证明了低成本路线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让全世界都能享受到AI技术的红利。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种技术路线的根本分歧。美国希望通过技术垄断来维持优势,中国则希望通过技术共享来实现共赢。哪种模式更有生命力,历史会给出答案。
从制度层面看,中国的优势也在逐步显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让技术攻关变得更加高效。华为被制裁后的快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时,爆发出的能量往往超出想象。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发展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自立自强。这种动机的纯粹性,决定了道路的可持续性。
从人才角度看,中国也具备了独特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完整的教育体系,加上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说过,技术自主可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这不是空话,而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真理。当然,自主不等于封闭。中国一直强调,技术发展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而不是在孤立中前行。
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很明确:我们反对歧视性做法,但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这种姿态,既体现了原则的坚持,也展现了胸怀的开阔。
技术可以有竞争,但不应该有敌意;标准可以有差异,但不应该有恶意封锁。从这个角度看,英伟达的困境是自找的。如果它能早点认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或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但历史没有如果。当半导体产业进入"白菜价时代"时,曾经的垄断优势将荡然无存。到那时,真正的竞争力将来自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而不是市场垄断的暂时性。中国的道路,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参考。
英伟达的困境折射的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当技术不再是纯粹的工具,而成为国家意志的延伸时,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你认为中国的选择是对的吗?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