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日立秋,记得牢记: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安稳入秋!
明日便是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标志着暑去凉来的转折,更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此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需调整节奏以适应季节更替。老一辈常说:“立秋养得好,秋冬少烦恼。”今日便与大家聊聊立秋时节的“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助您顺应天时,安康入秋。
一不穿:莫贪凉,薄衫换长袖
立秋虽至,但“秋老虎”的余威仍不可小觑。许多人习惯延续夏日的清凉装扮,短裤背心、赤脚露踝,殊不知此时寒气已悄然潜入。老传统认为,秋季主“收”,人体毛孔逐渐闭合以抵御寒邪,若仍穿得过于单薄,易使寒气侵袭关节。
建议:早晚添一件薄长衫,尤其护住颈部、腰部和脚踝;老人儿童可备一件薄外套,避免空调房或夜间受凉。民间有“立秋不露脐”的说法,正是提醒我们收敛阳气,为秋冬储备能量。
二不睡:戒熬夜,子时入梦乡
立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然而现代人熬夜成习,立秋后若仍子时(23点至1点)未眠,会导致秋燥加重。
建议:立秋后宜“早卧早起”,尽量22:30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可泡脚15分钟,或听轻柔音乐放松身心,助眠安神。
三不喝:远寒凉,温润养脾胃
立秋后,人体阳气内敛,脾胃相对较弱,此时若贪食冷饮、冰镇瓜果,或大量饮用凉茶,会加重脾胃负担。此外,秋季干燥,过多摄入寒凉之物还会损伤肺气。
需忌口的三类饮品:
冰镇饮料:寒气直入脾胃,易引发“秋泻”;
浓茶咖啡:过度利尿会加重秋燥,导致津液流失;
未煮沸的生水:秋季细菌易滋生,生水可能引发肠道感染。
建议:多喝温水、淡茶或养生汤饮,如蜂蜜柚子茶、银耳莲子羹,既润燥又养胃。
四要吃:贴秋膘,润燥补虚正当时
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但现代人营养过剩,盲目进补反而伤身。立秋饮食应遵循“润燥、补虚、养肺”的原则,重点调理脾胃,为秋冬储备能量。
推荐四类时令美食:
白色食物养肺:梨、百合、银耳、杏仁等,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痒;
黄色食物健脾:南瓜、小米、玉米、山药等,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红色食物补气:红枣、枸杞、牛肉、羊肉(适量),适合体虚畏寒者;
绿色蔬菜通便:菠菜、芹菜、西兰花等,富含膳食纤维,预防秋季便秘。
经典食谱:
雪梨银耳羹:雪梨切块与银耳同炖,加少许冰糖,润肺止咳;
山药红枣粥:山药、红枣与大米熬粥,健脾益胃;
白萝卜炖排骨:白萝卜消食化痰,排骨补中益气,适合全家共享。
立秋养生,重在“收”与“养”
立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身心调整的契机。古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应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运动宜选择舒缓的太极、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家中可摆放绿植或使用加湿器,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结语:立秋的智慧,在于“未病先防”。一句“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