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瞿秋白就义前的最后留影,镜头中的他泰然自若,淡定从容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是1935年,瞿秋白先生就义前,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里留下的照片,照片中的瞿秋白先生,身穿黑色上衣,白色短裤,背着双手,昂首挺立,即便将要面对死亡,他依旧从容不迫。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瞿世玮虽然在家业的治理上不怎么样,但却十分精通绘画、医道、文学,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长大,瞿秋白从小便对知识十分的渴望。

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环境,也注定了瞿秋白一生的不平凡,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常州也因这场革命陷入了动荡,瞿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瞿秋白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916年,母亲金氏因不堪生活的重压,绝望之下服毒自尽,这个沉重的打击,让瞿秋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也让他对社会的腐朽与不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为了生活,瞿秋白不得不辍学,四处奔走谋生,他当过私塾先生,也做过小学教员,即便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1917年,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这座学府,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1920年,怀揣着救国救民理念的瞿秋白,以《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

当列车抵达莫斯科时,瞿秋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座城市,虽然历经战争的创伤,但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瞿秋白亲眼见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力量,也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瞿秋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了解苏俄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经验,他频繁地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学术研讨会,与苏俄的革命家、学者们交流探讨。

1922年,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议上,瞿秋白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列宁的演讲,列宁那激情澎湃的声音、深刻独到的见解,让瞿秋白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在苏俄的两年时间里,瞿秋白全身心地投入到考察、采访和写作工作中,他深入基层,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部重要著作。

1921年初夏,在莫斯科的瞿秋白偶然遇到了同乡兼好友张太雷,在张太雷的介绍下,瞿秋白加入了俄国共产党组织,此后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22年春天,经陈独秀介绍,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之后,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中国革命洪流中的一名坚定战士。

1922年底,瞿秋白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的他,担任了《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编,以笔为武器,向广大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党的革命主张。

在这一时期,瞿秋白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下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革命的可行性,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通俗易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瞿秋白还十分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中的作用,他认为,文艺是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的重要工具,他积极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家、艺术家,共同为革命文艺事业而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瞿秋白还是《国际歌》中文歌词的翻译者,在莫斯科期间,他就被《国际歌》那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所深深打动,他决定将这首歌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中国革命者能够唱响这首属于无产阶级的战歌。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国革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开始大肆屠杀我党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

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瞿秋白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主持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他深刻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严厉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重要文件,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路线,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之后的瞿秋白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负责中央领导工作,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各地的武装起义,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在他的努力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相继爆发,革命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上重新燃起。

可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让瞿秋白的身体不堪重负,从20岁起,他就患有严重的肺病,身体状况随着工作,也越来越差,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革命岗位上。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但由于身体原因,瞿秋白未能跟随红军主力转移,而是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在南下求医治病的途中,瞿秋白不幸被国民党三十六师宋希濂部逮捕,当他被押送到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时,师长宋希濂早已得知他的身份,企图利用同乡和师生关系劝降他。

宋希濂以关心他的身体和爱惜他的才学为名,为他安排了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还特意嘱咐部下对他要“礼遇有加”,在狱中,国民党派了许多说客来劝降,他们或以高官厚禄相诱,或以亲情友情相逼,但瞿秋白始终不为所动。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瞿秋白始终保持着凛然正气,他利用在狱中的时间,继续坚持学习和写作,他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和诗词,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35年6月18日清晨,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对瞿秋白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但得到的依然是瞿秋白斩钉截铁的拒绝,随后,瞿秋白被押往刑场。

瞿秋白穿上了整洁干净的黑褂白裤,那是他特意挑选的,他要以最庄重的姿态迎接死亡,他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囚室,一路上,他神色坦然,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当行至罗汉岭下的一片草坪时,瞿秋白停下了脚步,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定的微笑,随着几声清脆的枪响,瞿秋白倒在了血泊之中,年仅36岁。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瞿秋白:“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2021-05-11

常州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瞿秋白 2025-04-07

百度百科:瞿秋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中央政治局常委   土地革命   苏俄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   泰然自若   国民党   中国   从容   坚定   镜头   会议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