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全面开打,大量中国产品被美国下架,荷兰得令,强抢中企资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5年10月,一场围绕技术、资源和产业链控制权的全球较量突然提速。美国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多个电商平台应声下架中国产品;

荷兰政府罕见动用国家法律,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运营权,强行罢免中方高管。两场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却是同一根导火索点燃的连环爆炸。

全球供应链被撕开口子,中西方经济博弈正在从桌面谈判转向实质性断链。

一、美国火力全开:关税封锁与技术围堵同时上阵

美国的动作不再是试探,而是直接开战。2025年10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数千种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新一轮高关税,税率区间高达125%至145%。

不仅传统制造业产品被列入清单,智能设备、家电、新能源配件等新兴产业商品也未能幸免。多个大型跨国电商平台同步下架中国产品,不论品牌知名度还是销量规模,一律扫地出门。

表面上看,这是“国家安全”下的又一次贸易防火墙,但背后更像是为了掐住中国制造向全球高端市场延伸的咽喉。

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储能电池、智能终端等领域,中国品牌已在北美市场取得不小突破。这一次关税升级,不仅是阻击,更带有强烈的遏制意味。

与此同时,科技战线也在继续收紧。美国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加速拉拢盟友加入技术封锁网。荷兰、日本、韩国等关键半导体设备出口国被“点名约谈”,被要求联手限制对中国的尖端技术出口。

特别是光刻机领域,阿斯麦公司受控于美资基金的股权结构已成为常态,美国利用这一通道间接控制关键技术流向,强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封锁。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外释放的谈判信号显得格外矛盾。一边放话“愿意协商”,一边不断加码制裁措施。

美方内部政策方向混乱,战略目标不清,是试图“谈而不战”?还是“战而不谈”?目前看,更像是在为选举和国内舆论服务,而非真正寻求解决方案。

二、荷兰动刀安世:市场经济的幌子,政治博弈的实锤

就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同一周,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企业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紧急干预”:依据《商品供应法》冻结其全球业务运营,强制托管99.7%的股权,并解除中方CEO职务。

这一决定来得突然,程序仓促,企业内部甚至未能提前获知。事情的起因被包装为“国家安全风险”,但安世在荷兰和全球的业务运营多年,从未爆出任何实际安全事件。

公告中所提的“战略资源控制”更像是政策借口,而非风险证据。从逻辑上看,这一动作与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面压制形成了呼应,荷兰此举更像是响应美国战略的“政治配合”,而非独立判断。

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远超商业范畴。中方母公司闻泰科技发布公告,指出荷方决定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并可能构成国家层面的经济歧视。

更有业内专家指出,该举动已突破了资本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最低信任底线,等同于政府直接掠夺私有资产。

荷兰此举对自身也并非无成本。安世半导体过去三年为荷兰贡献了大量税收与就业岗位,年营收超过140亿元人民币。

现在企业被接管,实际运营陷入停滞,员工稳定性受冲击,投资方信心大幅下滑。更关键的是,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直接冲击了荷兰以及欧盟一直宣传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形象。

欧盟内部对此也并非铁板一块。多国企业担忧,若此种“国家干预”模式成为新常态,将极大增加在欧洲投资的制度性风险。荷兰这把刀砍得太快,也砍得太狠,伤人也伤己。

三、中国反制精准落点:资源牌打出战略平衡

面对美国关税封锁和欧洲司法干预的双重夹击,中国并未选择对等报复,而是打出了一张更具战略深意的“资源牌”。

10月中旬,中国宣布对包含钐、钆在内的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启动动态审批机制。这一决定看似技术性,实则针对性极强。

稀土是现代高科技制造的“工业味精”。尤其在光刻机、芯片封装、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磁材等领域,稀土不可替代。而中国目前占据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产能,具备对全球供应链的强大影响力。

此次出口控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据终端用途与合作国政策设定不同审批门槛,通过“绿色通道”机制保留灵活性,既避免误伤合作方,也能精准打击敌意行为。

历史对比更显意义。2012年中国发布的《稀土白皮书》还以资源保护为由限制出口,而这次则是以国家安全与资源主权为依据,直接将稀土作为战略反制工具。

从粗放到调控,从应对到主动,中国的资源政策正在转型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一动作背后藏着一个明显信号:中国不再简单依赖原材料出口换取外汇,而是在推动稀土产业链本地化、精细化发展。

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优势。对西方国家而言,这不仅是供应紧张的问题,更是产业安全的长期隐忧。

四、全球供应链撕裂进行时:表面脱钩,实则重构

从美国加税、产品下架,到荷兰接管资产,再到中国管控稀土,这场博弈已经不再是中美之间的双边冲突,而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真实写照。

每一个动作都不只影响当事国,还在全球产业链条上引发连锁震荡。

短期来看,整个高科技产业链在“技术脱钩”与“市场再分配”之间剧烈震荡。中国的企业将加速向东盟、中东、南美等非西方市场转移出口重心,而西方国家也在试图建立“去中国化”的平行体系。

但现实是,十几年的全球化深度交融早已让“彻底脱钩”变得不切实际。

长期影响更深远。如果西方国家持续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市场规则,破坏产权保护,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将被持续削弱。

跨国公司在布局全球供应链时会更加谨慎,投资成本将显著上升,最终伤害的是全球经济的复苏节奏。

中国的应对策略正在转向“以我为主”。不仅在资源领域打出组合拳,也在推动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强化国内市场弹性。

对外则扩大与非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这种多元化趋势,正在改写传统全球化的路径依赖。

中美之间的全面对峙,从关税到技术,从司法到资源,正逐步打破以往“经济分工合作”的全球化框架。荷兰的强制接管,不只是对中资企业的挑战,更是对全球产权规则的一次危机测试。

面对这一连串政治化操作,中国的回应不是情绪化反击,而是以资源、产业、市场三线并进的方式,重构战略主动权。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方向已然明确。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全球化的未来也在被重新书写。中美对抗不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攸关每一条产业链、每一个国家的现实选择。

信息来源: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与路透社(Reuters)联合报道:披露荷兰政府援引《商品供应法》,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启动强制托管程序,冻结其全球业务运营及股权管理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中美   荷兰   美国   中国产品   资产   中国   稀土   全球   关税   资源   产业链   半导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