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那个在太空服役快25年的国际空间站就要退役了。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它原定设计寿命才15年,现在早就是“超期服役”,不光结构慢慢老化,维护成本还一个劲儿往上涨,NASA就算再舍不得,也得琢磨着让它“退休”后安全脱轨。
可国际空间站一退,太空里不就没咱们人类的常驻“据点”了?就在大家还在纠结这事儿的时候,一群私营企业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太空里搞出一番大动静。
其中,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Vast公司,把目标直接锁定在了“全球首个商业空间站”上,他们的Haven-1空间站项目都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计划在2026年5月搭着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上天。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真能按时发射,人类太空探索史就得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首个商业运营的空间站要诞生了。
Vast公司的CEO马克斯・豪特(MaxHaot)说得特别实在:“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成为一家真正的空间站公司,能在轨道上运营空间站,把人送上去待一段时间,最后再平平安安送回地球,这事儿,我们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跟同行竞争。”
这话里的门道其实很清楚,现在商业航天领域最关键的坎儿,就是从纸上的概念设计,真正落到实际运营上,这中间要跨过的技术和商业鸿沟,可不是一般的大。
先说说Haven-1的硬实力,它是个单模块空间站,直径4.4米,宜居空间有45立方米,大概就跟单层巴士内部大小差不多,对比一下国际空间站,也就只有人家宜居体积的八分之一。
虽说空间不算大,但设计团队在有限的地方里,可是把“以人为本”这点玩明白了。
你能想到吗?里面居然有个1.2米直径的圆顶观景窗,要是在太空里透过这个窗户看地球,那视野绝对绝了。
还有可展开的公共工作台,宇航员们能在这儿一起干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私人睡眠舱,不用挤在一起,休息的时候能更自在些。
就连上网问题都解决了,靠着Starlink的高速互联网,在太空里跟地球联系也不用愁信号差。
豪特也没藏着掖着,直言:“这玩意儿不是按豪华酒店标准造的,但我们琢磨着,不管在啥环境里,要是人能感觉舒服点,休息好、沟通顺畅,干活效率肯定也能提上去。”
这种务实的设计思路,跟以前政府主导的航天项目差别可太大了,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功能,先把基本需求满足了,然后在成本效益和用户体验上做到极致。
再看运营计划,Haven-1打算在轨道上运行三年,期间要支持四次载人任务,每次任务两周,每次能载四名宇航员。
而且不是一发射上去就送人,得等空间站入轨几个月后,首批乘员才会坐着SpaceX的载人龙飞船上去。
这种一步一步来的模式挺聪明,既能降低刚开始运营的风险,还能在过程中积累经验,为以后更复杂的任务打基础。
从项目推进速度也能看出商业航天的效率有多高,2023年年中才宣布要搞这个项目,到现在Vast公司的员工从200人左右一下子涨到了950人,还专门投钱建了生产设施。
今年早些时候,他们已经把Haven-1的“合格版本”造出来了,还做了地面测试,结构能不能扛住压力、能不能适应发射时的载荷,都验证过了。
现在,实际要上天的飞行模块,焊接工作都快收尾了,接下来就是系统集成和各种测试,一步都没耽误。
当然,造空间站不是为了好看,能赚钱、能持续运营才是关键。
Haven-1的目标客户群就很有讲究,能看出现在商业太空市场的多元化趋势。
豪特透露,他们重点盯着那些想第一次把宇航员送上轨道的新兴国家航天机构,毕竟这些机构没太多经验,需要靠谱的平台;同时也在找那些自己能筹钱的私人客户。
不过,想上太空可没那么容易,就算有钱,也得接受严格训练,而且到了太空里还得干“正经活儿”,不能只是上去观光。
科学实验也是Haven-1的重要卖点,这为商业化运营提供了不少支撑。
比如总部在佛罗里达州的RedwireSpace公司,之前就在国际空间站上搞过干细胞研究、癌症检测这些项目,现在也跟Vast合作了。
RedwireSpace的企业发展副总裁里奇・博林(RichBoling)说:“我们在Haven-1上一开始要做的事儿,大多是把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药物研究和制造工作接着搞下去,虽然刚开始空间有限,但我们觉得Haven-1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用的研究和制造平台。”
不过,这商业模式能不能撑得住,经济上是个大考验。
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德韦克(OlivierdeWeck)做过分析,国际空间站一天的运营成本大概得1200万美元,这里面一半的钱都花在人员和货物运输上。
他觉得,未来的商业空间站要想活下去,一年的运营成本得控制在10亿到20亿美元之间,换算成每天就是270万到550万美元,还不到国际空间站运营成本的一半。
这就意味着Haven-1得在成本控制上狠下功夫,不然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而且,Haven-1可不是独苗,想在商业空间站这块分蛋糕的企业多了去了,NASA搞了个商业空间站开发合作计划,吸引了不少重量级玩家。
比如空客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起搞的Starlab、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还有之前做过首次全私人国际空间站任务的AxiomSpace。
这些公司各有各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打法,都在卯着劲儿往前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竞争,商业空间站的技术才能进步这么快。
Vast公司也没打算只停留在Haven-1这个单模块空间站上,他们还想参与NASA国际空间站继任者的竞争,已经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搞Haven-2空间站,按照目前的设想,Haven-2会有九个模块,以后说不定还会加入微重力相关的设计。
对于现在商业空间站百花齐放的局面,业内人士大多很看好。
维也纳理工大学的建筑师兼空间研究员桑德拉・豪普利克-米斯伯格(SandraHäuplik-Meusburger)就说:“能看到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空间站冒出来,特别好,从设计角度来讲,先从单模块工作站起步很靠谱,能测试关键系统,降低复杂度,还能控制成本,但一开始就得有大格局,搞空间站跟建村子一样,一开始选的方向,直接决定了以后能发展成什么样。”
摩根州立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沙曼(FrederickScharmen)教授也很认可Vast的做法,他觉得Haven-1项目把宇航员的舒适度和自主性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个项目重新把人放在了宜居性和太空飞行的核心位置,不只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还考虑到了宇航员日常的其他需求。”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可能会成为商业空间站比传统政府主导项目更有优势的地方。
NASA这边也在积极推动商业空间站的发展,打算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出最好的设计和合作伙伴来做初步演示,比如搞个30天的载人任务。
最终,NASA不会自己再主导建空间站,而是从私人承包商那里购买“空间站服务”,这可是太空基础设施运营模式的一大变革。
要搞这么大的项目,钱肯定少不了,Vast公司已经在Haven-1项目上投了大概10亿美元,这些钱主要来自创始人杰德・麦卡勒布(JedMcCaleb)的私人投资,还有预期的客户收入。
麦卡勒布之前在加密货币领域赚了不少钱,这也为Haven-1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不用太担心钱不够花的问题。
眼看着2026年5月的发射日期越来越近,Haven-1项目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它不只是要抢下“首个商业空间站”的头衔,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成为人类太空探索进入新纪元的标志。
这个看起来不大的轨道实验室,说不定会彻底改变太空经济的玩法,让太空基础设施进入一个由私营企业主导的新时代。
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私营企业加入到太空探索的队伍里,太空里的“据点”会越来越多,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也会走得更远、更稳。
当然,这中间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技术上的、商业上的,但不管怎么说,Haven-1的出现,已经为这个新的太空时代拉开了序幕。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