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峨眉山6年亏6亿,8亿项目打水漂!游客:早该黄了

峨眉山景区的演出,可能真不行了。

先直接说结果:游客少了,收入降了,重点是那个投资8亿多的《只有峨眉山》停了,还亏了好多钱,母公司也被拖累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投资8亿多的大项目,演了六年,亏了6亿多,最后只能关门大吉。这事就发生在峨眉山。

前几天峨眉山A的半年报一出来,好多人看傻了眼:游客少了14万,收入降了5000多万,连带着门票、索道、酒店三大块主营业务全都往下掉。

但最扎眼的,还是那个叫《只有峨眉山》的演出——6月15日突然停了,现在各大平台都买不到票,当初吹的“文旅融合标杆”,成了没人接的烂摊子。

要说这事儿吧,说起来挺魔幻。

2019年项目刚启动时,那阵仗可不小。请来搞“印象系列”的大导演王潮歌坐镇,号称“中国南方首个行进体验式情景剧”,光剧场就占了117亩地,又是“云之上”又是“云之下”,听着就高大上。

当时景区想得美:白天游客爬山看佛,晚上来看演出,多留一晚,消费不就上去了?

可结果呢?六年过去,账面上亏了6个多亿。

更糟的是,为了搞这个项目,还向银行贷了5.6亿,现在还欠着4.93亿没还。

今年上半年连利息都还不上了,母公司峨眉山A只能出面担保,先垫了189万,后面还得掏375万给员工发工资。

这哪是搞文旅?分明是填不完的窟窿。

一、佛教名山的“商业化洁癖”被忽视了

很多人没注意到,峨眉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游客心里其实揣着一种“隐性期待”——来这儿是为了求一份清净,感受禅意,而不是被商业化项目追着掏钱。

你想想,游客刚在金顶拜完普贤菩萨,下山就被拉去看一场298元的“现代情景剧”,这种氛围割裂感,比山顶的温差还让人难受。

对比一下五台山,人家也搞文旅,但主打“禅修体验”:让游客住寺庙民宿、跟着僧人做早课、学抄经文,消费不高(民宿几百块一晚),却精准戳中“求静”需求。

反观《只有峨眉山》,把佛教文化当背景板,硬塞进灯光舞美和商业剧情,等于把“佛门清净地”改造成了“夜场秀舞台”,游客能买账才怪。

二、“高铁经济”成了隐形“杀手”

交通对这个项目是否会有影响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

2019年项目启动时,成绵乐高铁已经开通5年,成都到峨眉山1小时直达,周末“一日游”成了主流。

这意味着什么?假设游客早上8点出发,9点到景区,爬5小时山,下午2点开始返程,根本没给“夜游演出”留时间。

你可能会说:“不能让游客提前一天来吗?”但朋友们,峨眉山周边没配套啊。

乐山大佛离得近,游客通常选择“峨眉+乐山”打包一起玩,两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谁有空为一场演出单独多留一晚呢?

这就像在高铁站旁边开24小时书店——不是书店不好,是没人有时间坐下来看。

三、对比打脸:同行赚钱靠的是真本事

有人可能会说:景区演出不都这样?刚开始赔钱很正常。

但你看看人家《印象丽江》,同样是景区演出,今年上半年就赚了2400多万;

《印象大红袍》去年净利润4500多万,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

说个冷知识:峨眉山看着名气大,但游客结构其实很特殊。

大部分人是冲着“四大佛教名山”来的,早上上山拜菩萨,下午就下山走人,当天往返的占了七成以上。

你搞个298元的夜游演出,还得让人家多住一晚,这不等于逼着和尚吃肉吗?

好,再来看内容。

《印象丽江》演的是纳西族的马帮故事,演员都是当地村民,一开口就是高原的粗粝感;

《印象大红袍》把武夷山茶文化融进360度旋转舞台里,看完还能喝杯茶带点岩茶走。

可《只有峨眉山》呢?除了名字带“峨眉山”,演的内容跟当地的佛教文化、武术文化没多大关系,六年了剧本都没改过,游客看一次就够,谁还来第二次?

四、重资产陷阱里藏着国企决策的“鸵鸟心态”

8亿投资、5.6亿贷款,这么大的窟窿,为啥拖了六年才停?这里面藏着国企决策的通病——“怕担责”。

项目是前任领导拍板的,现任领导接手后,明知亏得底朝天,也不敢轻易停掉,怕被说“否定前人工作”。

只能一边亏钱,一边找理由:“再等等,旺季来了就好了”“改造一下说不定能火”。

结果呢?越等亏得越多。

2023年计提1.56亿资产减值,2024年又提了7420万,相当于每年把一个小景区的全年收入扔进水里。

这种“鸵鸟心态”,比项目本身的缺陷更可怕——明明知道方向错了,还非要硬着头皮跑,最后把整个上市公司拖下水。

五、商业模式太傻:只卖门票等于自断财路

办演出,但是不靠演出门票赚钱。这是同行的商业模式。嗯,人家成功了。

别的演出早就不靠门票赚钱了,《又见平遥》在剧场周围搞了小吃街、文创店,游客看完演出顺便消费,二次收入比门票还多。

《只有峨眉山》倒好,除了298元的票,啥也没有,连瓶矿泉水都得跑到景区外面买。这哪是做文旅,分明是做一锤子买卖。

现在好了,演出停了,烂摊子甩给上市公司。上半年峨眉山A净利润降了8.48%,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被这个项目拖累的。

股民不乐意了,在股吧里骂:“好好的山不爬,非要学别人搞花活,8亿扔水里还能听个响,这项目连响都没了。”

其实不止峨眉山,这几年好多景区都犯了同一个病:觉得搞个大演出、建个网红打卡点就能火。

甘肃某地花2亿建了个“黄河楼”,结果因为没人去,连电费都快交不起;

陕西某古镇模仿乌镇搞灯光秀,投资3亿,开业半年就冷清得能拍鬼片。

六、最后,我想再唠几句

文旅这东西吧,说到底是卖体验。

游客来峨眉山,是想感受“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的意境,是想看看金顶云海和千年古刹,不是来看一场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情景剧。

花8亿之前,要是多问问山下卖茶叶蛋的大妈,问问爬山的背包客,可能就不会砸这个冤枉钱了。

现在演出停了,但4.93亿的贷款还得还,员工工资还得发。

接下来怎么办?是继续填坑,还是壮士断腕?峨眉山的这笔糊涂账,怕是没那么好算。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峨眉山演出项目失败”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景区#​ #峨眉山旅游#​ #头条带你游四川#​ #四川旅游# #​峨眉山上半年14万游客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旅游   峨眉山   打水   游客   项目   演出   景区   名山   门票   佛教   峨眉   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