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示乔
"身体不能动,就让思想远行"
许倬云老先生走过95年。还是到了人生的尽头。
而且令人意外的是身为史学大家的他居然和明星王力宏还是亲戚。
从王力宏的悼念中,人们更能感受到世事变迁终有一别的悲哀,与这位95岁老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
2025年8月4日,历史学家许倬云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少官方媒体,比如澎湃新闻,观察者网表达了悼念,还有俞敏洪、外甥王力宏等啊社会名流也表达了对老先生离世的缅怀。
到了90多岁的年纪,缠绵病痛多年的他,早已到了油尽灯枯虽然的地步。
时光是如此的不公平,不管一个人有创造多大的价值,最终都会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每个人的价值又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轻于鸿毛,有的是重于泰山。
对于许倬云老先生来说,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不仅在史学方面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还给未来的年轻人和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出身于真正的书香门第,父亲,在那个普通人吃不饱饭的年纪就有机会到国外留学。
虽然家境优渥,但他的出生注定伴随着家庭的阴影,还有母亲的难言之隐。
因为许倬云从一生下来就伴随着先天性的残疾。
身材矮小又行动不便的他,不被允许像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正常去上学。
所以他的开蒙完全是自己钻研的一种自觉学习。
后来随着情况的好转,他也终于有了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
或许正是由于身体上的不同让他的思想非常积极活跃的到达了一个常人达不到的高度。
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辗转于国内外,用历史当做镜子为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指明方向。
由他撰写的大众历史读物《说中国》《万古长河》,写尽了历史的沧桑,但又不会让人感觉到苍凉。
或许是长期受到西方思想熏陶的原因,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积极开阔的思想,指引我们用历史的角度去如何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许倬云老先生却一点没有古板的理念。他认为年轻人就是随着时代流动的。
人的一生难免会惊涛骇浪,最重要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风浪都不能失去向上那颗心。
其实对于他本人来说,虽然已经年是一个,但是他也非常喜欢和年轻人进行交流,
还专门开创了自媒体账号“许棹云说历史”,进行历史内容的分享。
就在他逝世前11天他还更新了一条有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内容。
年纪尚小的他看着一个个非常年轻的小兵轻装简从就奔向了前线。
然而历史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让这一群活生生的青葱少年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
2024年的时候,他获得了汉唐文学奖,奖金高达千万人民币,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把这笔钱留给自己或者他的子孙。
而是选择将这笔钱捐出来,提供给更多热爱人文学科的学子学习研究。
其实从如今的社会背景上看,像历史这样的文学类科目比起一些注重实践性的理科来说。
因为社会研究成果不能具体化的应用,所以在研究资料和资金方面是非常受限。
也只有在这方面领域突出的人能理解后辈,并且也给他们铺路。
长江后浪推前浪,许倬云老先生还分享过他对所谓的历史名家的态度的转变。
从一开始的无限崇拜,到后来的高开低走,甚至还发现了没道理的地方。
可能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他希望这些年轻人的态度对他也是一样的,
历史是向前的,人们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更新的。
对于许倬云老先生的评价也不是完全的正面,因为他曾经的一些发言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甚至李敖还评价他为“学术界的皮条客”,认为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而是台湾来大陆吹嘘的混子。
虽然是中国人,他研究的方向大多也有关中国历史。
但从许倬云本人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其实除了年轻时期之外,在出国之后他的大部分生命轨迹也都在国外活动。
1970年的时候,他就定居在在了美国的匹兹堡,还成为了美国匹兹堡的荣休教授。
后面也没有回国生活,最后在美国去世。
如果真的对这篇土地爱的深沉,怎么会不回来呢?
曾经在谈到对日本兵的看法事,他写的一则有关于日本100多名士兵投降之后表现从这些日本兵的身上,他看到的是纪律严明。
这样偏向于正面的评价自然会引来不少的争议。
再回到他的求学经历中,胡适对他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
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就不可磨灭,但他也曾因为一些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被不少人排斥,比如鲁迅先生骂了狗血淋头。
而恰恰在我们今天,经历社会实践之后,才发现鲁迅的伟大。
对于这些处于上游地位的学术界大佬来说,他们的思想也不能全信尽信。
没有人能做到对别人真正的感动,因为只要是人,他的视角就是有限的。
知识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
在王力宏悼念舅爷爷的相关词条,登上热搜之后。
他本人也因为美国籍的身份,再次引起了争议。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