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合订本
上个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指出说:“美国狡猾得很,将来我们也许会进入蜜月期,但不能轻信美国;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是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战争。美国到处撒钱,当然不愿意给共产党,给也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
我们回望历史越多,才能向前看得越远。毛主席时代的中美关系,对于当今两国关系基本格局的形成,有着奠基性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年后,两国在朝鲜战场交火,进入“对抗”状态;停战后,陷入了长时期的隔绝状态;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开启关系正常化进程。从“对抗”到“正常化”,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工作的突破性成果。毛主席认知和应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政治智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1】注重战略预见
对于中美关系的前景,尽管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国处于对抗和隔绝状态,在中国领导人的公开表述和媒体宣传中,美国被视为“帝国主义”,是加以反对的对象。然而,毛主席在1950年代中期,便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格局,做出了“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的战略预见。正是有了这种战略预见,当中美接近的时机在1960年代到来时,毛主席通过“小球推动大球转”,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战略预见,是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通过树立目标,推动事务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2】将坚决斗争置于首位
正如毛主席在1956年9月30日与到访的印尼总统苏加诺谈的会谈中,所说的“对付美国人是要有一点办法的,要有两条,一条不行。第一是坚决斗争,每天都要叫……第二是不要急,这一条是不登报的。” 对待中美关系,毛主席不是被动等待,消极避敌,而是将坚决斗争放在了首位,通过捍卫核心利益,以斗争求缓和。比如,抗美援朝,以战止战,为新中国打出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而抗美援越,则成为日后中美相互接近的一条重要引线。
【3】抓住关键问题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性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毛主席都高度重视台湾问题,以此为抓手,来推动局势的发展。在隔绝时期,毛主席利用炮击金门,利用台湾问题,拴住美国,摆脱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被动局面。在接近时期,毛主席向美方明确表明尼克松来访的成果要体现在台湾问题上,从而实现了《上海联合公报》的成果。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推动全局性问题的迎刃而解。
【4】拓展统一战线
在隔绝时期,毛主席选择发展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拓展第二个中间地带,来孤立和分化美国。虽然,并没有实现搞乱美国后方的目的。但是,在中美接近时期,越南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协助,成为了美国主动接触中国的重要因素,也是毛主席搞国际统一战线的一项成果。当然,统一战线的效果,有时候取决于第三方的力量,统一战线的对象,需要仔细甄别、认真选择。
【5】坚持底线思维
在同来访的国外领导人的会谈中,毛主席总是会提到:中国怕美国,美国也怕中国。中美之间打不起来,但是,中国要准备打。1960年代中期,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决策,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是坚持底线思维的一种体现。只有设想到最坏的情况,并做好打算,等问题真正出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应对。
【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在毛主席时代,“帝国主义”一直是毛主席对“美国”的主要评语和定位。然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并没有妨碍两国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接近。在越南问题和台湾问题上,毛主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展现了转圜协商的艺术。在对待美越谈判上,毛主席一开始坚决反对,到后来的支持,甚至是警告越南不要放弃谈判;在美国从台湾撤军的问题上,毛主席在时间表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很多时候,一时必要的后退,可以取得日后更大的进步。
当今中美两国关系被笼罩在贸易争端的阴霾之下,如何把握和发展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既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格局大胸怀,更需要“更上一层楼”的大思路大智慧。回望五十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经历过风风雨雨,五十年多来,中美之间虽时有矛盾摩擦,但是,整体上看,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一路向前的,在共同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后,又重新找到反对恐怖主义、经贸合作的“压舱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为两国关系在前进道路上,谋定了正确航向。
镜鉴历史,方可登高望远。破解中美当下的经贸争端,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正是回顾毛主席对“美国帝国主义”认知和应对的意义所在。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