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特斯拉的“去中国化”:一场草蛇灰线的供应链阳谋

01


根据路透社和多家权威产业媒体的报道,通用汽车已经给它的全球供应商下了一道死命令:在2027年之前,必须将所有供应给北美工厂的零部件生产转移出中国。


注意,这里用的词不是建议,也不是鼓励,而是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强制要求。通用高层的意思很明确:要么你搬,要么别玩。甚至连那些虽然不是中国制造,但只要是中国公司控股的供应商,都在被清理的雷达范围之内。



以前车企搞供应链管理,核心逻辑是效率和成本,谁便宜我就用谁,谁快我就买谁。现在通用的逻辑变了,变成了安全和站队。为了这个所谓的去风险,通用甚至做好了即使成本上升也要硬着头皮上的准备。


如果说通用的背刺还在意料之中,毕竟它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老朋友了,那么接下来这位的动作,就多少让人有点唏嘘了。


特斯拉,这个曾被视为中美商业合作的典范,也开始动摇了。尽管马斯克在中国吃着火锅唱着歌,上海超级工厂像印钞机一样给他输血,但在大洋彼岸,特斯拉对供应链的要求也变了。


最新的消息是,特斯拉要求其供应商在未来1至2年内,将所有供应给美国工厂,尤其是加州和得州工厂的零部件,与中国物理隔绝。


这比通用的2027年大限还要急。特斯拉甚至明确告诉供应商,别想着搞什么狸猫换太子,比如在中国生产个半成品,运到越南组装一下贴个标就想蒙混过关。不行,必须是实打实的海外产能。


很多人看到新闻,第一反应觉得通用汽车这次是随大流,是被地缘政治的大棒赶着走的鸭子。如果你这么想,那未免太小看这家百年老店的嗅觉了。


前一阵,中国正式实施针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措施。对于电动车来说,稀土永磁电机就是它的心脏,没了这玩意儿,你要么造不出高性能电机,要么只能退回去用笨重且效率低下的感应电机。


在那几个月里,如果你去观察各大跨国车企的采购部门,德系和日系的车企普遍比较焦虑。德国和意大利的汽车行业协会甚至公开发出预警,说这种管制可能会让他们的电动化转型卡壳。


但在这一片哀嚎声中,通用却表现得异常淡定。《华尔街日报》当时发了一篇报道,标题大意是说通用汽车可能是这场稀土风暴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甚至是大赢家。



凭什么?


凭的是早在几年前,当其他车企还在为了几分钱的成本跟中国供应商砍价时,通用就已经在干一件在那时看来很傻的事——扶持备胎


早在2021年,通用汽车就悄悄跟美国本土的矿业公司MP Materials签了战略协议,锁定了稀土原料的供应。紧接着,他们又找来了德国的老牌磁体巨头VAC,要在美国本土建厂生产永磁体。


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反商业逻辑的。因为美国本土生产磁体的成本,比从中国进口要贵得多,甚至可能贵出一倍不止。


但到了2025年,当出口管制的靴子真正落地时,大家才发现,通用成了美国极少数拥有本土稀土供应链闭环的车企,这种钞能力买来的安全感,让它在面对地缘政治的惊涛骇浪时,依然能稳坐钓鱼台。


过去四十年,全球化的核心逻辑是效率优先。哪怕一个零件在中国生产比在美国便宜一美分,资本也会毫不犹豫地漂洋过海。这就是著名的Just in Time,追求的是极致的低库存和低成本。


但现在,逻辑彻底变了。现在的逻辑是安全优先,或者叫Just in Case。


通用和特斯拉现在的动作,不管是要求2027年全面去中国化,还是特斯拉那更激进的一两年大限,本质上都是在为那个不可预知的万一买单。他们宁愿多花30%甚至50%的钱,也要把供应链这根生命线攥在自己,或者至少是自己那个圈子的人手里。


既然决心已下,伞也备好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从中国撤出来的庞大产能,到底能去哪儿?


02


特朗普最喜欢的口号是制造业回流,恨不得把工厂都搬回铁锈带,让美国的蓝领工人们再次伟大。


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简直是噩梦。


想回美国?且不说美国那个高得吓人的劳动力成本,光是那个刚刚跟三大车企干了一仗、成功把工资涨上去的汽车工人联合会,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想控制成本的CEO瑟瑟发抖。在美国本土造一个低端零部件,成本可能比从中国运过来贵三倍。


所以,排除掉回美国这个政治正确但不切实际的选项,摆在通用和特斯拉面前的地图上,其实只剩下一个亮着绿灯的名字——墨西哥


首先要纠正一种傲慢的偏见:墨西哥绝不是一片只有仙人掌和荒漠的工业荒漠。恰恰相反,它是除中国之外,极少数能接得住这场泼天富贵的超级备胎。


如果用数据说话,墨西哥的汽车工业实力其实相当硬核。根据最新的行业统计,墨西哥目前是全球第七大汽车生产国,更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出口国,年产量稳定在近400万辆的水平。这个数字比法国、英国、意大利这几个欧洲老牌汽车强国的产量加起来还要多。



在这里,你几乎能找到全球所有主流车企的身影。从德系的大众、奥迪,到美系的通用、福特,再到日系的丰田、日产,大家都在这里深耕了几十年。


墨西哥境内早已拥有超过1200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麦格纳这些巨头在这里的工厂规模,一点都不比在中国的差。


对于通用和特斯拉来说,把供应链放在墨西哥,不仅是因为这里底子厚,更是因为一张叫做美墨加协定的纸。这一协定规定,汽车零部件的一定比例必须在北美生产,整车才能享受美国的关税优惠。这简直就是为墨西哥量身定做的招商引资广告。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


当供应链真的开始大规模从中国向墨西哥搬家时,车企们还是感受到了一种被称为阵痛的剧烈不适。这种不适,主要源于两个工业体系之间的代差。


第一个痛点是隐性成本的暴涨。很多人认为墨西哥人工便宜,成本应该更低。但账单出来后,大家发现错了。行业内的普遍测算显示,同样的零部件,在墨西哥生产的综合成本要比中国高出30%到50%。


为什么?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强悍,不仅仅在于人工,更在于恐怖的集群效应。在长三角,你做个车灯,模具厂在隔壁村,注塑厂在马路对面,控制芯片隔天就能到货。


但在墨西哥,虽然一级供应商很强,但底层的二级、三级供应链,那些做螺丝、搞电镀、做热处理的小厂相对匮乏。这意味着很多基础原材料和半成品,依然需要跨洋运输,物流和时间成本直接抵消了人力优势。


第二个痛点是基建与效率的落差。特斯拉在墨西哥的新工厂进展缓慢,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配套的压力。


墨西哥虽然工业化程度不低,但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这种对电力、网络、物流要求极高的新物种,其基础设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加上当地劳动力文化与东亚模式的差异,这里没有996,更讲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让习惯了中国速度和准时制响应的车企,必须重新学习如何慢下来。


面对这种落差,一种奇特的共生现象正在形成。为了填补墨西哥供应链的短板,大量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借道出海。


既然通用和特斯拉需要墨西哥制造,那中国企业就去墨西哥建厂。现在的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园,热闹得像个小深圳。中国企业带去了资金、设备,甚至是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墨西哥的土地上长出了新的产能。


这形成了一个颇为讽刺的闭环:美国车企为了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跑到了墨西哥;结果在墨西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往往还是那批熟悉的中国供应商,只不过换了个厂址,贴了个Made in Mexico的标签。


03


如果说通用和特斯拉是这场供应链大撤退中的激进派,拿着大喇叭喊着要分家;那么丰田、大众、Stellantis这些巨头,则更像是深谙世故的骑墙派


你看不到他们像通用那样,公开发布一个2027年必须切断联系的最后通牒;你也看不到他们像特斯拉那样,搞那种一两年内物理隔绝的急行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睡大觉。恰恰相反,他们的动作更隐蔽,也更鸡贼。


根据罗兰贝格等机构的分析,这些车企目前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一个词:China for China,Global for Global,即在中国为中国,在世界为世界。


这是一种非常精明的双轨制生存哲学。


在中国市场内部,他们不仅没有撤退,反而还在加码。比如大众在安徽的巨额投资,比如宝马在沈阳的电池中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拥有全世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供应链。如果你想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跟比亚迪、吉利卷价格,你就必须用中国的零件。这时候谈去中国化,等于自断双臂,送人头给竞争对手。


但在中国市场之外,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市场,他们的算盘打得和通用一样响。他们正在悄悄地执行N+1策略,也就是所谓的供应链备份。


以前,大众可能全球只有一家供应商生产某种核心芯片,且这家工厂在中国。现在,大众会要求这家供应商去墨西哥、去越南,或者干脆在欧洲找个备胎。他们不要求完全脱钩,但要求随时能切。


这种策略的核心逻辑,不再是通用的二选一,而是降低单点依赖。


有一位欧洲车企的高管私下里曾这样比喻:过去的全球化供应链像是一根紧绷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辆车就瘫痪了;现在的供应链要像一张网,中国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结,但绝不能是唯一的一个结。


为什么他们不像通用那么激进?这里面其实藏着更深层的利益算计。


通用汽车之所以敢这么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快速萎缩,有一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悲壮感。既然在中国赚不到钱了,那不如彻底倒向美国,把政治正确这张牌打好,至少能保住北美的大本营。


但大众和丰田不一样。


中国依然是大众最大的单一市场,是丰田重要的利润奶牛。他们不敢、也不能像通用那样把桌子掀了。他们必须在钢丝上跳舞:既要应付美国和欧盟的去风险政治压力,又绝不能得罪中国的供应链伙伴和消费者。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开场合,这些车企的高管们大谈供应链韧性、多元化布局,绝口不提去中国化这种敏感词。私下里,他们则在催促供应商加快海外布局,甚至手把手教中国供应商怎么去墨西哥、去匈牙利建厂。


这其实是一场规模浩大的狡兔三窟。


在这个阶段,谁走得太急,像通用那样搞一刀切,很可能会因为成本失控而把自己切死;谁走得太慢,像某些反应迟钝的日系小厂,又可能会在未来的地缘风暴中被连根拔起。


那么,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汽车这台复杂的机器里,到底哪些零件是中国绝对离不开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被轻易拿走的?


04


如果把一台车拆散了,地上能铺满两三万个零件。当通用和特斯拉喊着要搬家时,他们搬得走桌椅板凳,却未必搬得走地基和水电。


对于汽车产业链来说,这场脱钩更像是一次精密的外科手术:有些部位切了也就切了,有些部位连着筋、贴着骨,硬切就是大出血。


我们不妨拿把解剖刀,把这具庞大的躯体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容易走的皮肉。


这部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壁垒的环节。比如汽车线束、简单的注塑件、座椅蒙皮、玻璃升降器,以及那些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内饰件。


这些东西的核心竞争力就两个字:便宜。以前中国人工便宜,所以都在中国做。现在墨西哥、越南甚至印度更便宜,或者虽然不便宜但为了避税必须搬,那么资本走得毫不留恋。这部分产能的转移是不可逆的,因为水总是往低处流,这是经济规律。


还有一类特殊的容易走,是高端芯片。但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不想留,而是因为我们还没完全拿住。在车规级高端芯片,如自动驾驶的高算力芯片领域,欧美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部分供应链本来就在海外,所谓的脱钩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把发货地址从上海改成底特律,甚至是对中国的一种封锁,谈不上什么转移难度。


第二类是难啃的骨头。


这部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命门——动力电池链。


很多人以为造个电池工厂很简单,买点设备就能干。大错特错。电池真正的壁垒不在于把电芯卷起来的那台机器,而在于上游的材料体系。


尤其是磷酸铁锂,即LFP电池,中国几乎掌握了从矿山到正负极材料的绝对统治权。全球70%以上的正极材料、90%以上的负极材料产能都在中国。


福特在密歇根建电池厂,最后哪怕顶着政治压力也要找宁德时代做技术授权,就是因为离开了中国的供应链,他们造出来的电池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性能拉胯。


这种依赖是深埋在地下的。即便特斯拉在得州建了厂,用来生产电池的氢氧化锂、钴、石墨,大概率还得先运到中国进行精炼和深加工,变成前驱体后,再运回美国。


第三类是看不见的神经。


这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稀土永磁材料和电驱动系统。


虽然通用汽车通过钞能力搞定了自己的稀土磁体,但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这是个巨大的黑洞。中国不仅控制了稀土的开采,更控制了全球近90%的稀土磁体加工能力。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局面:美国车企在墨西哥建起了宏伟的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组装出来的汽车贴着Made in North America的标签。但如果你拿个放大镜去看,这辆车的电池正极材料来自湖北,负极来自江西,电机里的磁体来自内蒙或浙江,甚至连控制屏幕的模组也是在深圳封装的。


这叫什么?这叫躯干转移,灵魂留存。


美国人得到了一具看似完整的美系车躯壳,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数据和选票;而中国供应链则退居幕后,继续输出着核心价值。


这种藕断丝连的状态,短期内很难改变。因为重建一套像中国这样涵盖采矿、精炼、材料合成、精密加工的全能型供应链,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千亿美元的投资,更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沉淀。那都是中国人当年在脏活累活里滚出来的技术护城河。


05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必须面对那个最扎心的问题:通用和特斯拉的离去,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一点影响都没有,那是在骗你;但如果说天要塌了,那是吓唬自己。


短期来看,阵痛是真实的,甚至是剧烈的。那些属于容易走的皮肉环节——低端零部件、简单组装、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正在离开。


这意味着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某些工业区,一部分靠出口订单生存的小老板会发现生意难做了,一部分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会面临加班减少甚至失业的压力。


这是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便没有美国人的推波助澜,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上升,这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迟早也要流向越南、流向墨西哥。通用和特斯拉的动作,只不过是将这个漫长的过程按下了快进键,让痛感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但是,从长远的历史维度看,这或许是中国制造业的一次强行成人礼。


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做世界工厂,习惯了用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后来是用一车皮的刹车片换一辆进口轿车。这种模式很舒服,但也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现在,美国人把路堵死了,告诉你不准做低端了,甚至连中端也不想让你做了。这就倒逼着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去干那件最难的事——从做零件变成做品牌,从卖劳力变成卖技术。


你看现在的局势,是不是很有意思?


三十年前,我们搞合资车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求着外国人教我们要发动机;三十年后,福特求着宁德时代要电池技术,大众入股小鹏要智驾技术,奥迪找上智己要平台技术。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这场供应链的极限施压下,中国制造不一定会被打垮,反而可能被逼出核心竞争力。


那些能被带走的,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护城河;而那些带不走的——庞大的工程师红利、极度卷出来的电池技术、甚至是已经刻进骨子里的数字化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正在学会做世界的生意。


既然供应链要出海,那我们就出海。现在的中国车企,不再只是守在家门口,而是像当年的丰田和大众一样,把工厂开到墨西哥,开到匈牙利,开到泰国。这不再是被动的产业转移,而是主动的全球化扩张。


一百年前,福特用T型车和流水线改变了美国;今天,福特和通用试图用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


历史从不重复自己,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财经   特斯拉   中国   墨西哥   美国   大众   稀土   成本   工厂   供应商   福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