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亚洲杯决赛刚结束不久,很多人谈论着最后时刻的绝杀投篮。有些人关注中国队是怎么打的,也有不少人在讨论个别球员的表现,像谁在场上没起到作用,谁又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还有打得一般却被骂惨的人。中国男篮这次有很多起伏,老队员不在,替补中锋发挥不够理想,最后时刻的选择各有争议。这些都变成了焦点。
比赛一开始,余嘉豪作为替补中锋上场,他个头很高,2米21,在亚洲杯这样级别的比赛里,这样的身高应该是个优势。实际表现和期待差了不少。总共就打了十二分钟,篮下两次出手都没进,全靠罚球拿了四分。拿了两个篮板,还出现失误和犯规。正负值是负数。
在进攻端,他好像找不到好的机会。没办法利用身高把球打进,还丢了球,被对方包夹时显得很弱。即使靠罚球得分,整体技术也比较粗糙。有时候球递给他,他处理球很慢,步伐不稳,容易被干扰掉。遇到强一点的对抗,他就更别提发挥作用了。
防守端他的移动也慢,篮下保护不够。明明个子高,可是脚步慢,转身还跟不上,结果篮下漏洞不少。对方一旦突破到篮下,他补防不及时,没能起到门神的效果。球队本来想靠身高提升内线防守,但实际比赛看不到这个效果。
说亚洲杯上的数据,六场比赛,每场能打十三分钟多一点,数据还行,能拿七分多点,快五个篮板。命中率四成五,罚球命中还是高一些,但场面上看并不像数据让人安心。碰到对身体要求高的比赛,他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身材优势没展现出来,大家就看到很多短板了。
他下赛季要去欧洲二级联赛,也就是西乙联赛打球。如果去到那种对抗更强的地方,像现在这样处理球,篮下终结也一般,路会变得不好走。别人高强度上来,他可能会很吃亏。
反观胡明轩这场比赛,表现挺亮眼。他打了二十六分钟,得分到了二十六,三分球投得也算高效,有七次出手进了五个。第四节很重要,他站了出来。最后那三秒多时间,他选择出手。这球没进,媒体和球迷反应却偏正面。大家说他在比赛里起到了作用,责任感很强。
说到绝杀时刻,容易想起来张镇麟在亚运会半决赛的那一幕。他那场最后几秒投丢了,不但没有补救,还没能及时犯规阻止对手反击。比赛被对方逆转,直接丢了决赛的机会。后来舆论对他很苛刻,连国家队也一度看不到他了。大家质疑他在重要时刻没有发挥应有的担当。
对比这两个人,胡明轩和张镇麟,同样都是绝杀时机出手未中,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反馈。一个被夸说是拼到一个被一波舆论淹没。这和当时球队的整体情势、当事人前面的发挥、大家的期望,都有很大关系。
这次亚洲杯中国队人员挺有变动,很多老队员没来,队伍结构比以往要年轻。对团队要求更高,对各个位置的球员适应能力要求也大。像余嘉豪这样的年轻中锋,如果能力上不跟进,比赛时就会显得比较尴尬。临场表现好坏,直接影响了外界的口风。
也有人说,余嘉豪这种中锋,天赋摆在那,可技术没跟上。基本的脚步、投篮、对抗都还要磨。亚洲水平尚且如此,欧洲打得更猛,他要不急着提升自己,未来位置很不牢靠。尤其是篮下的杀伤力和防守移动,得想办法补上。
胡明轩这场表现是有亮点的。能在最紧张的时候得分,承担压力去了终结比赛。虽然最后一球没进,也没见舆论过度谴责。外面的人知道球队处在调整期,更看重整体,还有球员的拼劲。
亚洲杯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里面呈现出来的个人成长轨迹更引人注意。谁能从逆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把短板变成长处,挂在嘴上的是问题,能否有改进余地才是现在大家更看重的。
比赛冷暖,数据高低,很快就成了下一个周期的谈资。但个别球员像余嘉豪这样处于转型的阶段,是不是真的能飞起来,就要看后面练成什么样了。落差那么大,身高有优势,不抓紧,职业道路会越走越难。
中国男篮新老交替变化大,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在不同位置接受检验,有人顶了上来,有人还在找自己的状态。短板和突破点,就是接下来被反复讨论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