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救了无数人的宝塔糖,如今为何买不到了?再有蛔虫怎么办?

—“妈,我肚子又痛!”田阿姨一听6岁的小孙子喊肚子难受,脑海里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高光时刻”:大人递上一颗粉粉的、楼塔一样的小糖果,有点苦但回味带甜。那就是曾风靡全国的“宝塔糖”

在70年代的农村,几乎所有小孩都吃过它。而如今,想再买一颗这样“有魔法”的糖,却发现药店里早已不见踪影。为什么曾经救了无数人的宝塔糖,现在却买不到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的孩子要是再得了蛔虫,该怎么办?世间真的有那么离奇的变化吗,蛔虫病是不是已经走进历史?

今天,我们不仅要揭开宝塔糖消失的谜底,还要聊聊现代驱虫的科学选择。

宝塔糖为何“销声匿迹”?那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中国医疗史的缩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蛔虫病在我国极为常见,3-10岁的儿童感染率高达60%-80%,尤其是在农村、饮食卫生条件不佳的环境下,“儿童手挠屁股、肚子痛、面色黄”几乎成了典型症状。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信息闭塞,家长听医生建议,一旦孩子肚子痛,多半“先来颗宝塔糖”。

宝塔糖的“传奇”还要归功于一种北极圈的特殊植物——蛔蒿

《中华本草》记载,蛔蒿只有在气温低、气候特殊的地区生长。彼时,国内没有蛔蒿原料,我国只能依靠与苏联之间有限的贸易获得。

最初苏联仅援助了20克种子,4个实验地只有山东潍坊成功小规模种植,这成为后来宝塔糖大规模投产的基础。

但好景不长,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原料供应锐减。国内虽然尝试自研机器提取,但产量远低于需求。1964年潍坊农场又遭遇40天阴雨,蛔蒿大面积绝收。短短十几年里,蛔蒿种植和宝塔糖制造几经波折。

1982年起,随着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更安全、更高效的化学驱虫药相继上市,原本依赖“苦中带甜”宝塔糖的年代彻底翻篇。

“小药糖”的消失,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公共卫生事业飞跃进步的见证。

蛔虫真的已经过去式了吗?现代家庭调查数据让人警醒

很多80后或90后以为,生活卫生大大改善,蛔虫病已成“过去式”。

事实并非如此:200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儿童蛔虫感染率仍有6%-10%,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而且卫生盲点依然存在——比如瓜果没洗净,孩子饭前不洗手,仍会导致虫卵误入体内。

真实案例:2020年深圳一名9岁男孩,肛门反复瘙痒,夜间睡不安稳。经医院检查,医生在肛门处发现十几条活虫,确诊为蛔虫病。事件引起家长极大关注:“怎么现在还有蛔虫?家里卫生一直不错啊!”

实际上,蛔虫卵极其耐环境,常藏匿在土壤、泥沙蔬菜中。孩子爱玩土、不讲卫生就可能中招。

警惕身体信号,这三种表现应警醒

腹痛、腹泻反复,尤其饭后加重

蛔虫活跃时,常刺激肠壁引发腹部阵痛,也可能伴有腹泻、食欲减退。

面色发黄且消瘦

虫体在肠道消耗营养,使得孩子面色苍白泛黄,食量不见长肉,反而消瘦疲惫。

肛门骚痒,夜间尤甚

虫卵爬行至肛门周围,孩子会下意识经常挠屁股。严重时,肉眼可见白色小虫。这些表现如果持续出现,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排查。

现在没有宝塔糖,还能如何科学驱虫?

现代医学权威建议来了

面对怀疑蛔虫感染,切莫自行买药,更不能迷信老一代经验或网红偏方。

最新版《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指南》明确提出:驱虫药物需针对具体病原、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当前主流、安全性高的驱虫药主要有四类。

甲苯咪唑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成人优选药。安全系数高,疗效确切,单次或短疗程口服。

阿苯达唑
国内外广泛使用,适合大部分蛔虫和其他线虫感染。

驱蛔灵、左旋咪唑等
针对较特殊病例,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

这些新型驱虫药片和糖浆口味更温和,副作用小,便于家庭服用。绝大多数正规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供应。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甲苯咪唑驱虫安全性长期研究报告》

《寄生虫病防治国家指南(最新版)》

《中华医学会寄生虫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育儿   蛔虫   宝塔   蛔虫病   驱虫   咪唑   肛门   孩子   中国   医生   卫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