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力装机容量33.5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可中国各地却还在拼命上马电厂,火电、光伏、风电,一个比一个急。2025年预计还要新增超4亿千瓦,这到底是怕啥?
美国媒体给出了答案——中国不是缺电,是在修“能源长城”。不光是给老百姓点灯,更是给AI跑算力,给新工业输血,给全球供应链供氧。
中国2024年全年用电总体是“基本平衡”,全国发电能力高达 33.5亿千瓦,已经是世界第一。理论上,日子过得去,用电没压力,电厂还造它干嘛?
得翻翻今天这张“用电账单”才知道:中国不是在补短板,而是在抢未来。
想象一个数据中心,一排排服务器像开了挂一样计算,AI在背后昼夜不停运算,生成图像、做翻译、跑建模。这些大模型不是凭空运行的,每次回答,背后都有海量电力在支撑。
在美国,最大的电网运营商PJM刚刚发布预测,到2035年,仅它一家的夏季用电高峰就要暴涨 38%,得多建出两个新英格兰电网来顶。这还只是一个区域。
而这个爆发的主因只有一个词:AI。
不止是美国,中国也在经历这场“电力变局”。过去,电力是支撑工业;现在,电力正变成支撑AI、算力、数据处理的新型基础设施。
所以中国早就动手。国家发改委2023年底印发“东数西算”意见,明确要求算力中心必须靠近绿色能源丰富的西部,推动“算力+电力”协同布局。
简单说就是,把需要大量用电的“AI工厂”搬去西部,接上本地电源,但这样一来,问题来了:西部原来没这些需求,那就得专门配套建电厂。
你可能会问,不能用老电厂吗?真不能。AI数据中心对电力稳定性、绿色比例都有要求,老电厂不够稳定不够绿,撑不起新需求。
于是,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项目密集开工,不少就建在西部。
当年新增火电装机容量 5413万千瓦,风电和光伏增速更猛,合计远超1亿千瓦。
这些项目,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系统工程”。在AI彻底改变世界运行逻辑之前,中国要把能源先备好,把数据的“饭碗”牢牢握在手里。
AI时代,算力就是国力,而算力的底层就是电力。不建新电厂,是等着未来断电;建,就是提前抢跑。
电够用了还要建,那是因为:你想引领未来,就不能等未来找上门。
建电厂,是一回事;把电送到用电地,又是另一回事。
这事儿美国最清楚。如今他们拼命建AI数据中心,电厂也在建,可是一接入就断电。因为老旧电网吃不消,大规模输电根本实现不了。
而在中国,不管你是身处青藏高原还是大漠戈壁,电一发出,0.00526秒就能传到1500公里以外的城市。
靠的,就是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的——特高压输电网络。
举个例子:青海的光伏电站能把电送到河南郑州,全程1500公里,几乎无感延迟。
这个系统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底子是一步步硬啃出来的。
2004年,国家电网提出一个没人敢想的设想:要建世界最强的特高压输电系统。但那时候,全世界都还在用普通高压电,中国没有设备、没有标准、没有经验,连试验基地都得自己从零建起。
最艰难的一站,是西藏海拔4300米的高原实验基地。这里气压低、施工难、设备运不上去,但科研团队硬是用了139天,在雪山之上建成了全球最高的电力试验场。
结果呢?到了2023年底,中国已经建成39条特高压线路,总输电长度超过4万公里。这张网,已经把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变成了现实。
你在东部上网,后台的数据可能是在西北跑的;你在广州用AI绘图,电力可能来自四川水电站。这套电网系统,让空间距离彻底失效。
和美国比,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老电网升级难;中国的特高压,干脆直接跳级了。
电力不再靠煤车运输,而是靠“秒级传输”;不是靠省与省协调,而是国家级统一调度。
未来AI拼的是底层资源,拼的是供给保障。算力在长江中下游,电源在西北高原,没有“超级电网”,谁都撑不住。
所以不是建电厂多,而是电厂和电网一体配合,用来撑起数字中国的“骨架”。
2024年11月,美媒发出一句评价:中国正在建一座“能源长城”。
在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20万块光伏板排列成骏马图案,组成全国最大光伏阵列之一。远远看去,是艺术;走近一看,满满都是输出电能的“能量砖”。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根据全球能源监测平台的数据,中国在建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39吉瓦,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二。
这部分装机所发出的电,足以供2.5亿户家庭使用,几乎是整个美国家庭数量的两倍。
换句话说,中国一个国家,干了全球大半的清洁能源新增量。
而且这不是只建不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欧洲装的是咱的板,非洲跑的是咱的风机。
就连美国都承认,中国本来计划每年新增100吉瓦清洁能源,结果实际装到了300吉瓦。白宫顾问波德斯塔评价:中国“说得少,做得多”。
有人担心,这么多电会不会用不完?其实,能发是基础,会调才是关键。中国不仅建了能源,还建了能源的“流通系统”——储能、电网、消纳机制。
像是在广东,很多电厂配套了大规模储能系统,把白天的光伏富余电储下来,晚上释放。再加上“绿电交易机制”,多余的电直接能卖给隔壁省。
所以看似是建电厂,其实建的是一整条产业链。
不仅供自己,还供全球。不仅发电,还定标准。不仅装备出口,还输出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美媒用“能源长城”来形容中国当下的电力扩建。
它不只是一座座厂房,而是一道国家级护城河,托举起AI、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底座。
未来的竞争,不是拼谁更快,而是拼谁更稳。电多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游戏规则。
而中国,正在电力这盘棋上,走得越来越远。
我国电力 2024 年发展综述及 2025 年发展展望.电力网.2025-03-04
AI 尽头是电力!人工智能带来电力繁荣,美国最大电网需求有望大增 38%. 金融界.2025-01-27
关于深入实施 “东数西算” 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特高压工程:领跑世界的电力 “高速路”. 光明日报.2024-10-23
美媒:中国正在建造一座 “能源长城”. 千龙网.2024-11-20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