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滚烫空气里,“冰”是不可或缺的解药——
年轻人下班后,用冰杯调制一份DIY饮品,是每天最惬意的时刻;工厂的铁皮车间内,工人额头滚落的汗珠和内心的焦躁,需要降温冰块来平息;生鲜市场里,眼看要被空气闷得发蔫儿的瓜果鱼肉,全靠冰碴“续航”……
7月17日,济南室外气温35℃;制冰厂的冷库里,室温零下15℃。穿越50℃温差的“冰火两重天”,究竟是何等体验?记者走进“冰工厂”,带回一篇冒着冷气的报道——
拍摄地点:道可道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拍摄内容:探访高温下的制冰厂
穿越冰火
温差50℃的奇妙体验
“吱呀——”伴随着厚重的冷库大门被拉开的声音,白茫茫的寒气如瀑布般倾泻而出,仿佛瞬间将人拽入一个冰雪结界。
“拍完赶紧出来,不然就被冻透了!”进入冷库前,道可道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潇特意提醒记者,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刚进去的那一刻,还是被这巨大的温差“震撼”到了,镜头里的画面,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层冷色调——冷库的墙面上凝结着薄霜,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袋装食用冰,像水晶阵列般静卧在零下十几度的寒气里。几步之遥的另一座冷库中,50公斤一块的降温用大冰块散发着更强劲的寒意,棱角分明的冰面反射着头顶的灯光,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走出冷库的瞬间,热气又迅速将人包围,这种短时间内穿梭“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十分奇妙。
张潇告诉记者,随着全国持续高温,企业已经连续很长时间持续作战,不管是食用冰还是冷链运输所需的降温冰,都在满负荷生产。他的朋友圈里,记录着每天的忙碌日常:“7月6日,食用冰发走3500多袋,重量超过30吨;7月13日,又是10吨食用冰发往上海,魔都的朋友尝一尝趵突泉的冰是不是更甜……”
其实,冰的应用场景比大众想象中要更加丰富。张潇举例,很多工厂是铁皮车间,内部十分闷热,空调的降温效果不佳,就可以使用50公斤的大冰块加电风扇的组合,将凉风传递到整个空间。企业生产的干冰用途更加广泛,很多超市进行外卖配送需要干冰,知名超市盒马鲜生就是企业的客户之一。记者在企业的打包发货区,看到了盒马鲜生前来运货的车辆。另外,干冰还能起到清洁的作用,比如汽车发动机内的油污积碳、餐饮行业铁板烧灶具上留下的油渍,干冰通过机器喷洒在需要清洁的物体表面,能起到凝结污垢、快速清除的效果。
医药行业冷链运输、海鲜市场保鲜……凡是有冷饮和需要降温的场景,都离不开冰这种最传统且安全环保的方式。“博士伦、福瑞达等知名企业,还有环联夜市、海鲜市场,都是我们的客户。”张潇说。
科技加持
一块“好冰”这样诞生
今年在山东举办的两场新青年音乐节现场,道可道科技有限公司就提供了几十吨食用冰,为乐迷解暑。然而,当冰融入饮品、滑入口腹,安全问题就成了悬顶之剑,尤其是某知名茶饮品牌被曝出自制冰块内大肠杆菌超标后,这一问题越来越被大众重视。如何制造一块“好冰”?其中大有门道。
进入食用冰生产车间,空气中透着凉意,记者需要套上鞋套,戴上头套,进行手部清洁,并通过喷淋系统去除身上的浮尘并消毒,过程非常严格。山东省唯一一条袋装食用冰生产包装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行。水,是冰的起点,也是安全的基石。原水经历石英砂过滤、活性炭吸附、去除矿物质、多重灭菌等层层“酷刑”,方能蜕变为纯净水。“3吨原水才能炼出1顿纯水,成本不低,但是不能马虎。”张潇的语气斩钉截铁。
净化后的纯水,通过密闭管道汩汩注入巨大的制冰机组。机器发出沉稳的低鸣,随即是“扑扑扑”的轻快声响——那是成型的冰块从模具中精准脱落、跌入下方传送带的节奏。两条产线分别吐纳着管冰和方冰,传送带自动将冰块导入不同规格的包装袋中,最后封口,一气呵成。唯一需要人工介入的环节,是将包装好的冰袋整齐码放,送入冷库进行最后“淬炼”。经过一夜深度冷冻,第二天,坚硬如石的冰块便可发往各地市场。
道可道科技有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制冰的科技含量,就藏在制冰设备的研发以及对水质的把控中。张潇告诉记者,这条袋装食用冰生产包装全自动生产线是企业自主研发的,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的使用,减少了人工投入,提升了产量,实现了“黑灯工厂”的运营,目前每天食用冰的产量可达50吨,稳坐山东产量头把交椅。记者看到,企业的发明专利证书在墙上排得整整齐齐,从可控温包装盒到自动装箱设备,全是围绕“冰”做文章。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中国食用冰市场规模达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冰杯的市场渗透率正在不断攀升。而自动化与高标准,正是抢占这片“蓝海”的核心引擎。
守护清凉
关键行业兜底保障
回到张潇的办公室,热浪被隔绝在外。他取出一只晶莹剔透的冰杯,将冷藏的橙C美式浓缩液缓缓注入其中,再兑入适量矿泉水,一杯沁凉的特调咖啡便在记者眼前诞生。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日常——各类DIY教程无疑为食用冰市场锦上添花,推出冰杯的品牌无一例外都会在商品详情页展示各种搭配,便利店会在食用冰产品附近摆放各种饮品,或在饮品区域贴上“加1元得冰杯”的标签,这是对年轻人消费方式的精准拿捏。
“年轻人对冰的需求越来越‘花式’。”张潇深有感触,各类冰品这几年的销量噌噌上涨。未来,道可道的蓝图已清晰铺展:扩产能,研发更多场景化冰品——酒吧青睐的剔透冰球、威士忌杯里恰到好处的方冰……张潇说,中国自古就有食用冰品的历史,自己走上这条创业路,源于在疫情期间直播电商兴起后,冷链运输需求陡然上升,让他看到了商机。他说,其实这项工作非常辛苦,利润率并不高,但契合了当下高温天气的需求以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能为市民生活添一份清凉,给医药、化工、物流这些关键行业兜底保障,这份价值感,千金不换。”张潇说。
记者查阅发现,济南市内如道可道这般开足马力、日夜赶工的制冰厂有十余家。当记者离开“冰工厂”,重新扑入繁华都市的滚滚热浪,皮肤上残留的寒意与眼前的炽烈形成鲜明对比。回头望去,工人有的在冷库中坚守,有的热浪中搬运,共同守护着这份清凉。每一块冰,都将奔赴各自的使命——滑入年轻人的冰咖啡杯底,镇住工厂轰鸣机器旁的闷热,或是默默守护着冷链车上疫苗与生鲜的新鲜旅程。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