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走进……

今天

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看厦门”活动

聚焦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来自副省级城市党报的30余位总编辑和采编部门负责人走进厦门航空总部、登临鼓浪屿,实地感受世界级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在厦航学习室,总编辑们从文、图、模型等多维度展陈中,读懂一家以城市命名的航司如何以改革为动力、以战略为引领,实现从地方航空到“中国航空业发展缩影”的跨越;漫步鼓浪屿文艺街区,走进八卦楼等核心遗产建筑,深入了解厦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与传承方面的“绣花功夫”,看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01

探寻改革兴业蓝天路


今天上午,“总编辑看厦门”活动来到厦门航空总部,走进企业大楼一层,众人放慢了脚步。眼前,一幅壮阔的航空画卷徐徐展开:一架架飞机模型列队,诉说着厦航从“零”起步不断拓展的光辉历程;那抹独特的“联合国蓝”——厦航“联合梦想号”主题涂装飞机,更是无声地诉说着企业的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创业之初那个蹒跚起步的地方航司,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38年连续盈利的行业翘楚,跻身世界级航空公司之列。



在厦航学习室,一座圆环沙盘成为焦点——这是厦航历代总部模型,最早的厦航就是从那间临时租用房间起步,而后,跟随着时间的刻度轮转,建筑模型“节节攀升”,从“农机公司”二楼、机场竹林下的小平房,到高崎机场旁的运营基地,再到如今现代化的新总部大厦。这不仅记录着企业的变迁,更映射着一代代厦门人在特区热土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奋斗史诗。


1984年,改革的春潮涌动。厦航作为中国首家合资运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在此诞生,一举开启了中国民航市场化的先河。植根于改革前沿,创新的基因自此深植血脉:从首创“大改驾”飞行员培养模式,有偿兼并福建航空,到成为天合联盟成员……40余年,厦航人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书写了中国民航史上多个“第一”。



“此行乘坐厦航航班来厦,今天又走进厦航总部近距离感受其战略、理念、文化和服务,心情十分激动,备受震撼。”在参观厦航学习室并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后,长春日报社总编辑李灿明由衷赞叹:“改革不仅是厦航发展的动力主线,更是其战略、文化与活力的源泉。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厦航秉持大格局、积极广布局、从容应变局、勇于开新局,以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与竞争活力。相信厦航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会留下更壮阔的航迹。”



沿着改革道路坚定前行,昔日“翱翔天际”的蓝图已化作现实。如今,厦航拥有221架飞机的现代化机队,年旅客运输量突破4300万人次,运营的400余条国内外航线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通达欧美澳的空中路网。而在“量”的扩张背后,“质”的追求从未停步。2022年,由厦航牵头编制的《质量管理文化和机制支撑服务提升指南》获颁国家标准,标志着“厦航式服务”完成从企业标杆到行业典范跨越,为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厦航的服务之所以能在细节处见真章,让每位旅客宾至如归,归根结底源于企业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在厦航服务馆的模拟客舱亲身体验后,西安日报编辑部主任吴飞深有感触,“从服务标准到管理规范,质量意识已经深深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对当下各行各业如何通过提升质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据悉,本次活动结束后,他特地选择搭乘厦航航班返程,对即将到来的飞航旅程他充满期待。



02

探寻世界文化遗产之美


金秋十月的鼓浪屿,海风裹挟着琴音,红瓦在绿树间若隐若现。今天下午,“总编辑看厦门”活动走进这座“海上花园”,探访八卦楼、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触摸世界文化遗产的“脉搏”。


近年来,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经验,着力推进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通过优化长效机制、健全保护体系、深化文旅融合、提升社区治理,精心守护这片文化遗产的“根”与“魂”。




邂逅八卦楼

历史与音乐的交融



乘船上岛,目光很难不被那座巍然矗立、拥有醒目红色穹顶的建筑所吸引——八卦楼,它被喻为鼓浪屿这顶华美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作为西方古典复兴风格的典范,八卦楼完美融合中西建筑精髓:宏伟的中央穹顶、雄浑的塔斯干巨柱外廊,尽显西方古典气派,而细节处使用的闽南胭脂砖、花岗岩、红瓦等本土材料,为其注入闽南灵魂。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栋体量与高度皆为鼓浪屿之最的建筑曾一度破败不堪。1986年,当时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拨款30万元用于修复八卦楼,解了燃眉之急。百年建筑的命运从此彻底扭转。



站在楼前,嘉宾们被其恢弘气势所震撼。拾级而上,在顶楼平台极目远眺,鹭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太美了!”长江日报社(长报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长江日报社总编辑刘洪波一边不停拍照,一边感慨,“不仅是风光绝美,更感动于厦门对历史风貌建筑如此到位的保护力度。”




深圳报业集团要闻中心全媒经营中心副主任刘杰的体验则颇具层次:“前几天在鹭江道遥望亮灯的八卦楼,今天身临其境,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更感受到整栋建筑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他坦言,这次鼓浪屿之行,让他从之前感知的自然景观之美,深入到了音乐与人文之美的核心。



如今,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八卦楼已成为展示建筑、历史、音乐,兼具游学、观光、休闲功能的综合性景点。在一楼大厅,镇馆之宝——“诺曼·比尔”管风琴奏响的乐章,更是让历史回响与现实感动,在每一位聆听者心中共鸣。



钢琴博物馆

方寸之间的百年乐章



藏身于“厦门名园之首”菽庄花园内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则是一个浓缩了世界钢琴发展史的美妙空间。近8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出生于鼓浪屿的爱国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珍藏的一百多架世界名古钢琴。


鼓浪屿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这里则仿佛一个钢琴的“万国博览会”:这些钢琴分别产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包含稀世名贵的鎏金钢琴、为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皇帝的游艇精心打造的艺术型钢琴、专门为拿破仑三世寝宫定制的皇室用琴、古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等。


现场,由1937年德国制造的“布鲁斯纳”钢琴演绎的《我的中国心》和《鼓浪屿之波》,悠扬旋律流淌。嘉宾们沉醉其中,也赞叹鼓浪屿卓越的古钢琴保护工作。


刘洪波总编辑在参观后兴奋地说:“这里的展品极其丰富,看到了许多在其他钢琴博物馆难得一见的珍品,包括奥地利和法国的皇家钢琴,甚至19世纪制造的半自动钢琴,非常珍贵,真是大开眼界。博物馆不仅展示实物,还系统梳理钢琴音乐史料和鼓浪屿音乐名人的成就,生动诠释了这座‘音乐之岛’深厚底蕴。”




管风琴艺术中心

移动音乐城堡的震撼


如果说钢琴是室内的乐诗,那么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内的“巨无霸”,则堪称交响乐的宏伟篇章。这里是为亚洲最大的百年巨型古管风琴——“波士顿-灵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量身定制的艺术殿堂。



这架同样由胡友义先生捐赠的庞然大物,诞生于1917年,高13米,长12.5米,重达35吨,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移动的音乐城堡”——内部构造超过7000个音管和100多个音栓,使其能够发出丰富多样、层次饱满的音色。

当工作人员奏响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著名电影《星际穿越》的配乐《No Time for Caution》,恢弘磅礴的音浪瞬间充盈整个艺术中心,撞击听众感官。

“太震撼了,得到心灵的一种抚慰。”青岛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杰动情地说,这是他第一次到访厦门和鼓浪屿,“如果到厦门却不到鼓浪屿,会非常遗憾。这个岛上既有音乐,又有花朵,还有建筑。有一个词叫‘大美无言’,鼓浪屿就给了我这样的体验。”他认为,鼓浪屿不仅是厦门和中国的瑰宝,更是属于全世界的文明结晶,在阳光下散发出丰富而迷人的色彩。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蓝碧霞 谢嘉迪 朱道衡 陈立新 陈偲瑶

视频拍摄:黄少毅 许秋珩 赵博洋 视频剪辑:谢佳诺 黄晓青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旅游   党报   总编辑   厦门   城市   文化   鼓浪屿   钢琴   管风琴   建筑   音乐   博物馆   中国民航   总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