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前日(5月7日)联想集团2025Techworld大会(下称TW2025)群访环节,杨元庆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可能今天大家认为联想是卖设备的,PC也好,手机也好,服务器也好。可能在未来我们就是一个以智能体的业务为核心的企业。”他说。
这一下打开了思考空间。
夸克君认为,这一表达至少有三重语义:
一、混合式AI战略也即联想第五个10年战略开始全面落地;
二、联想集团商业模式、增长动能面临转换;
三、联想集团估值空间有望再度打开。
让我们逐一展开。
先看第一重,战略全面落地。
你知道,2024年40周年庆上,联想集团确立了混合式AI道路。当日还从5个维度定义了AIPC,其一就包括Agent。AIPC堪称2024年端市场全年热点之一。它拉动了联想港股表现。2025年誓师大会,杨元庆将混合式AI确立为未来10年战略,落地策略同样是智能体,且从个人、企业两大维度展开。
2025TW,用一个词总结,就是“智能体”。焦点正是上述两大维度落地。
有必要再度简单概括一下2025TW基本信息。在超级智能体范畴下,联想在个人、企业两大维度分别发布了战略级产品,即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平台、联想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平台。其中,基于天禧,联想“一体多端”快速落地,率先覆盖PC、手机、平板、眼镜四大AI化终端。
此外,联想集团还有支撑平台,一是联想擎天智能体集市,二是联想擎天超级智能体工厂。前者侧重智能体分发、交易(亦提供开发、测试),一看就带有“烟火气”。后者则是联想集团智能体服务的交付平台。借助标准化模块建构,它能将智能体开发周期从过去几个月大幅缩短为两周。
再结合杨元庆说的联想超级智能体三大特征即“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自主与演进”,你不觉得,从能力要素来说,它们分别更多对应着端边云协同下的多模态终端与IoT设备集群、企业级AI解决方案与混合云平台、AI基础设施与边缘计算及AI运维体系么?
可以说,一个全域、全链路的智能生态平台已浮出水面。
这说明,仅仅一年过去,联想混合式AI战略已从初步试水端侧走向整个集团所有业务版图系统落地。可以说,一切都动起来了。
混合式AI战略是驱动力、指引力,而“智能体”则是战略落地的系统性抓手。我们预判,后续,联想集团组织架构层面大概率会有相应升级,以匹配这种变化。
继续看第二重,即商业模式、增长动能转换。
这其实才是杨元庆说的真正内涵。
“卖设备”到“智能体业务为核心的企业”。这句意味着,混合式AI与智能体业务将会重构联想集团的商业模式,这家公司将从一个“卖设备的”转型为一家“智能生态服务平台”。
笔者体验了PC端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服务,除了集成了业界主流模型(文心一言、通义、豆包等)、粘性较高的日常工具类应用,AI Space里已有部分第三方智能体。
尽管目前智能体数量缺乏规模,服务亦略显简单,但老实说,登录后,瞬间就有全新感受。那就是:假以时日,规模化之后,用户每天相当部分时间会与它相伴、交互,用它处理个人、工作以及其他场景事务,且覆盖多重终端。
杨元庆说,天禧不是与设备绑定,而是与人绑定。这是联想“一体多端”的内涵。它意味着,未来天禧不止跨端跨平台,还有望超越硬件与所有端范畴,具有分体生存的能力。
你应该知道,多年来,作为全球最大的PC公司(当然服务器、IOT、手机也是行业主力),多年来,它一直与自身博弈,试图超越硬件与终端标签,转型为软件与解决方案或曰服务导向的公司。这也是后来SSG单元崛起的原因。但不得不说,在传统的数字化范畴下,SSG仍有较重的天花板。因为它很难真正超越硬件周期波动的压力。
同样,假以时日,规模上来,天禧将变身一种不是操作系统而胜似操作系统的平台、一个智能体生态入口,上面会长满各种应用。而结合联想在全球生产力工具层面的市占统摄力,可以这么说,它将有望变身全球PC端最强的智能体应用分发平台、订阅平台,而分发与订阅也将衍生出不错的广告服务。
如此,至少在2C的场景,它将有望建立一种对冲硬件尤其终端波动的风险。
这一取向,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的体现,将更为深化。
作为全球首个企业级AI智能体,杨元庆将它定义为“企业认知操作系统”、“数字双胞胎”、“硅基生命共同体”。转译一下,就是面向企业级市场推出的AI赋能平台、一种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智能中枢,近似“AI管家”。
再通俗点,乐享不是一个产品、一个人,而是一支由无数AI分身组成的虚拟员工特种部队,能化身各种角色,打穿部门墙,渗透企业各个角落,完成复杂任务。
比如,客户咨询产品,它瞬间就调取库存、价格政策、历史订单等数据,生成个性方案,甚至直接下单处理,全程无人托管。
当然,远不止产品。它能覆盖设计、制造、营销等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运营模块。
突然想起2019年阿里定义的“商业操作系统”,一共11个模块,可单一输出,也可整体输出。那是基于数据中台建构的数字化服务模式。乐享可以认为是AI时代的“商业操作系统”,定义模块更多,“智能中枢”范畴比“数字中台”更深,整个输出亦更灵活。而且它是进化型平台,越用越聪明。比如企业促销,它会记住哪些组合大卖,下次自动优化推荐策略,点击率比人工推荐高4-10倍。
显然,乐享就是一种重构企业生产力的新范式。那么,落在联想商业模式、增长动能上,它将带来什么变化呢?
1、商业模式上,推动联想从"卖设备的"转型为“智能化生态服务平台”;
AaaS(智能体即服务)下, 会有多重商业闭环路径。
比如,预装乐享直接提升硬件溢价。其中联想ThinkEdge边缘服务器溢价率预计提升20%。
比如订阅模式。乐享不是硬件范畴,而是"硬件+软件+订阅"模式。硬件是入口与载体,变现则是智能体的SaaS化订阅。这个要依赖规模,所以,SMB客户群非常关键。前日大会信息显示,联想计划以乐享为标杆,向企业输出智能体开发服务。2025年的目标是,发展3万家政企客户,提供智能体矩阵解决方案,通过AaaS(智能体即服务)模式助力百万中小企业降本增效。
还有解决方案的销售。刚才说了,乐享不是单一智能体产品或单一员工,而是依据场景需求可以生成无数AI分身的虚拟员工特种部队,具有解决方案的属性。加上联想擎天超级智能体工厂的交付,它就是一整套AaaS解决方案。这部分的想象空间与毛利率,将有望大幅超越联想现有硬件甚至SSG业务。当然,我认为,后续最大可能就是重构这一版图,驱动它成为联想集团想象空间最大的单元。
再结合刚才说的天禧智能体平台“终端+订阅+服务”的模式,可以这么说,联想集团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转换。
2、增长动能转换上,无疑,联想将会从传统硬件销售,转向以智能体驱动的全栈AI能力为核心,涵盖端边云网协同一体的增长机制。
这背后有不易觉察的数据价值变现。事实上,当杨元庆强调乐享打破部门墙、渗透各个企业场景时,就已暗示了这一能力。这也是混合式AI内在的要求。去年AIPC发布时,也是五大维度之一。你能看到,乐享发布时,联想再度强调了安全、企业数据主权等问题。
商业模式与动能转换,意味着未来几年联想将再度打开增长空间并跃迁到全新科技舞台。它将大幅对冲端侧、基础侧硬件行业的波动性,驱动联想再度穿越新的历史周期。
当然,无论模式、增长动能如何变化,无论未来智能服务营收占比、毛利多高,联想集团都不可能放弃硬件范畴。它始终都是一个核心载体、入口、数据沉淀壁垒、安全阈。没有硬件,就不会有联想集团混合式AI架构的技术生成与战略确立。此外,即便未来多年,硬件也会创造较高的现金流,并为智能服务生态奠定基础。
只是说,未来,整个公司运营的焦点开始转换而已。
最后就是第三重语义了。那就是,杨元庆的话,暗示了联想集团新的估值逻辑转换。
联想当然早已不是单纯“卖设备的”。过去多年,尤其2019到2024年,3S 战略下,已在多个维度打开新增长点,其中SSG代表了联想上一轮转型的成果。
但硬件的标签一直没有弱化。当然有硬指标。毕竟,截至目前,硬件尤其终端业务营收占比仍较高。尤其是PC,尽管借助产品创新、规模、复杂运营、供应链等维持着行业领先的获利能力,不过由于营销成本高、资产较重、负债率高,毛利率、资产回报率无法与其他许多创新科技大厂比拼。
即便与惠普、戴尔比,也不占优。两家对手约60%-65%的板块利润来自非PC业务;而联想非PC业务贡献占板块利润30%左右。此外,联想EBIT利润率低于4%(主要受ISG摊薄影响),惠普、戴尔则分别为8%-9%、6%-7%。当然这两家早已不是联想真正对标的公司了。但你如果连它们都没有超越,确实标签压力更重。
这也是多年以来联想一直试图突破的制约。几乎每个财年、季度财报中,联想都会强调非PC类业务的增长与占比,后者确实一直在持续提升中。尤其是SSG业务版图的成长,让外界看到了联想的另一张面孔。只是,正如上面提到的,在传统的数字化范畴中,SSG仍面临天花板,也无法真正超越硬件的制约。
正因如此标签,多年来,联想PE始终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一般硬件公司的市盈率只有10-15倍。联想集团港股动态PE甚至一直在10倍以下。最新交易日亦是。而软件/SaaS/互联网类公司,大都在20-30倍,美国部分科技巨头们要更高。
联想可谓是全球价值被低估最严重的少数科技巨头之一。它当然有强烈的动力突破这一标签,打开价值想象空间。
杨元庆上述那句话,放在此刻,亦有紧迫的意义:即将发布的年报,将属于联想集团历史上最强年报之一,仅次于疫情期。依照杨元庆长期以来的危机哲学思维,以及联想过去40年的经营实践,这一业绩历史高点,将意味着,接下来,即便短期牺牲毛利率,也要推动战略级业务快速落地,奠定长期发展基础。而混合式AI战略被确立为未来10年战略,正是这一思维的延续,未来几年,联想集团必得完成一场全新的转换。
年报发布前,他的表达,大概有向着资本市场、投资人传递转型方向的意图。混合式AI战略背景中的智能体主题,正是此刻全面落地的信号。而夸克也注意到一个细节,前日大会现场,媒体区前面几排,坐满了“投资人”。
这是一场全新的价值叙事。它有利于打开估值空间。截至目前,1000多亿的港股市值,只是反映了联想端侧与基础设施的价值,硬件范畴更浓。SSG双增显著,但还需要进一步通过AI化激活,壮大整个服务的规模。
联想从硬件转向SaaS、AaaS乃至整个智能生态服务平台的趋势已经确立,接下来,PE至少以20倍起跳。联想千亿市值中期有望翻倍。
前段,外资已上调其目标区间至15-18港元。其中星展给出目标价18.4港元,认为联想AI服务业务利润率可达20-30%。尤其乐享若能覆盖10万家企业(年费100万/家),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级。倘若全球500强客户的服务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预计服务业务利润率可达硬件3倍。
不过,在我看来,即便中期翻倍,也只是2000多亿的市值,仍谈不上真正反映了联想集团的价值。
当然,期望联想短期引爆资本市场很难,亦未必是好事:一是2025年虽属AI行业从卷模型到卷应用的元年,实际上,许多路径尚在探索中,联想也需要一个逐步验证的过程,尤其需要体现在结构转换与持续的增长上;二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穿越历史周期的能力,正在于它的韧性。
毕竟,混合式AI战略已经确立,它的牵引力正在形成,整个联想全链路已经动起来了。于它来说,最好的朋友,其实反而是时间。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