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刘伯承致电周恩来:总理,我现在没人瞧得起了

开国元勋刘伯承,在大革命失败后,毅然决然地舍弃国民党许以的高官厚禄,协助周总理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在之后的革命征程中,刘伯承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作战谋略,组织并指挥了无数重大战役,创造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他所立下的显赫战功和突出的军事才华,有目共睹,朱德总司令曾评价他不仅在军事理论上造诣深厚,而且多有创新、陈毅称赞他是当代卓越的兵法家、他的老搭档邓小平多次赞扬他用兵如神,国内外鲜有人能与其匹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在1972年的一天,突然致电周总理,倾诉自己遭人轻视的苦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川中名将”为实现救国理想 坚定追随共产党

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怀着富国强兵的坚定信念,毅然选择了弃笔投戎,前往万县参加了学生军。

1912年,刘伯承因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被推荐进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深造。

刘伯承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将校学堂中,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刻苦练习各项技能,利用闲暇时间潜心研读中国古代兵法家孙武、吴起刘伯温等人的著作。

经过将近一年的勤学苦练,他的军事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初步养成了严谨缜密、睿智勇猛、沉静果敢的性格特点。

将校学堂毕业后,刘伯承进入川军当了一名排长,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卓越,屡立战功,因此很快被提拔为连长,之后,他一路晋升,历任旅参谋长、团长等职。

在这期间,他参加了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且在每次战斗中,他都是身先士卒,奋勇直前冲向敌阵。

有一次,在战斗打响后,他一如既往地率先向敌阵冲去,但就在马上到敌人跟前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的兵大部分都没跟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他无奈的选择了后退。

这次战斗的失利,让刘伯承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指挥官,只顾自己冲在最前面,那并不是勇敢,而是鲁莽无谋的表现。

准备攻打泸州时,刘伯承吸取了之前战斗失利的教训,提前对士兵们进行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和明确分工,这一改进成效非常显著,此次战斗取得了可喜的胜利。

此后,刘伯承愈发重视战前对士兵的动员和作战部署工作,所以他所率领的部队在战斗中表现的尤为英勇,胜仗连连

这使得上司对他更加赏识,每逢遇到大仗、硬仗,上司便会让他来担任第一路指挥官,率主力部队作战。

1923年,在孙中山领导的讨伐战争中,刘伯承率部在川东和川北纵横驰骋,剿灭了万县、德阳及成都近郊的叛军。

在成都保卫战的龙泉驿战斗中,四川军阀杨森的部队被刘伯承打的溃不成军,成功保住了成都城,自此,刘伯承也以智勇善战名震全川,被誉为川中名将

后来,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刘伯承逐渐心生厌倦之感,觉得救国无望,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悲哀。

就在刘伯承深感迷茫和无助之时,他结识了杨闇公和吴玉章,在这两位杰出共产党人引导和影响下,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刘伯承逐渐认识到,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心中装的唯有国家和人民,此时,他心中豁然开朗,坚信只有跟着这样的政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

1926年5月,刘伯承正式加入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年年底,刘伯承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与杨闇公、朱德共同组织并领导了泸州、顺庆起义。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 立下不朽功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展开疯狂的屠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党果断做出实施武装反抗,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

但那时我党尚缺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于是负责组织领导南昌起义周总理,决定找一位既懂军事,又具有秘密组织大规模军事暴动经验的人来当自己的助手。

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刘伯承成为了最佳人选

当时时任国民革命军暂编15军军长的刘伯承,一接到党组织的指示,毅然舍弃武汉国民政府给予的优厚待遇,奔赴南昌协助周总理发动起义。

尽管南昌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刘伯承却并未因此对革命失去信心,他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7月,刘伯承被党组织密诏回国继续投身革命,并在党内和军队中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在协助周总理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期间,刘伯承为了提升战士们的军事素养,筹办起了干部培训班,并亲自讲课。

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政治工作条例》及《游击队怎样动作?》等重要军事书籍,为红军部队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因此,刘伯承被大家誉为“党内孙武”。

193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的大规模围剿。

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在协助朱德、周总理指挥此次反围剿作战的过程中,提出不少的宝贵的建议,按照他精心拟定的具体作战部署,我军在黄陂和草台冈两次战斗中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

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不懂军事却狂妄自大的军事顾问李德,在掌握着党的最高领导权的博古的支持下,二人独断专行,根本听不进刘伯承的建议,结果导致红军惨败,最终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踏上了艰苦卓越的长征路。

长征开始后,刘伯承首先担负起了殿后掩护的重任,随后,他又奉命率部去为大部队开辟行军通道,担当开路先锋

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著名战役中,他积极协助军委制定作战方案,屡次克敌制胜,为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领导着全军将士们,采取灵活机智的游击战术,设伏阻击日军入侵,与正面战场上的友军密切配合,多次重创日军,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之后,刘伯承成功创建了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蒋介石为独占胜利果实,表面上喊着和平,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实则是拖延时间,暗中调兵遣将,企图向我解放区发起猛烈攻击。

为抵御国民党军对晋东南解放区的进攻,刘伯承与邓小平果断发起了上党战役,成功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背信弃义,单方撕毁了刚刚签署的和平协议,悍然发动了内战。

而我党早有所准备,刘邓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立即对敌人展开反击。

随着我军在陇海、定陶、巨野、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接连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刘伯承“军神”的威名也在全军中广泛传颂,同时令敌人闻风丧胆。

刘伯承致电周总理 难过地表示“现在没人瞧得起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军队的建设与发,刘伯承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筹建了新中国的首所陆军大学----军事学院。

在担任学院院长期间,刘伯承可谓是呕心沥血,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对于刘伯承在军队发展建设中所做出的卓越奖贡献,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幸的是,1958年,刘伯承因被错误的指责为“教条主义”,而遭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并被迫离开了领导工作岗位。

但即便是身处逆境,他心中最牵挂的依然国家的安危和国防建设。

那时,刘伯承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可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强忍着病痛,深入到部队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再写成详尽的考察报告,呈交到军委。

此外,他还特别关注全球战略形势,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后,总会及时向党中央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和独到见解。

他的那些老部下,在工作遇到难题,也都愿意来找他讨教,听听他的意见,往往能茅塞顿开,而刘伯承也非常乐意帮助这些老部下解决问题,每当那些老部下因为打扰他而表示抱歉时,他总会笑呵呵的称自己是军委的“编外参谋”,并表示做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自1972年起,刘伯承慢慢发现,自己的老部下们好像商量好的似的,都不再来寻求他的帮助,即便他们来看望自己,也都是聊一些生活琐事,一问到工作,他们不是故意岔开话题,就是借故匆匆告辞。

这让刘伯承逐渐心生疑惑,随后便是深深的委屈和苦闷,他认为自己这是老了,无用了,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了。

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压抑不住内心的委屈,于是便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声音有些哽咽的说道:“总理,我很难过,现在好像没人瞧得起我了!

周总理听后,带着一丝愠怒问道:“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瞧不起您刘帅?

当刘伯承解释完被“瞧不起”的原因后,周总理竟然哈哈笑了起来,原来,这一切都是周总理安排的,是为刘伯承的健康着想,自1972年以来,刘伯承就一直在住院治疗,为了让他安心养病,周总理特意叮嘱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事情再去打扰他。

听了周总理的一席话,刘伯承顿时豁然开朗,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感动之情难以言表。

结语:

周总理、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为了共同的信念,而踏上了同一条道路,在这条布满荆棘、充满艰辛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在前行,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心中装的永远是工作、国家和人民。

更令让感动的时,他们从来不考虑个人得失,永远是在为他人考虑。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确实值得后人来学习和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南昌起义   万县   军事学院   党中央   周恩来   我党   作战   红军   战役   总理   部队   军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