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乌苏浪子湖还笼罩在薄雾中,民宿老板刘冬早已开始忙碌的一天。13间客房今天依旧满房,“得赶在客人起床前把早餐备好”。民宿门口,几位早起的游客正对着远处的金黄林海拍照。“这一趟,来得值!”来自北京的王先生由衷称赞。
清晨阿尔山乌苏浪子湖笼罩在薄雾中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游人如织
这个国庆假期,类似的场景在阿尔山各处上演。累计接待游客49.28万人次,旅游收入6.17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均破同期纪录。——这座北疆小城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实现着“阿尔山的旅游一定会火起来”的殷切期许。
民宿里,欢声涌动
在阿尔山天池林场,“林二代”朱乐乐的“渔家乐”民宿里充满欢声笑语。她不仅接过了父辈的林业身份,更传承了那份朴素的厚道。宾至如归的服务、持续不断的硬件投入……这份诚意换来的是信任与回报:国庆期间70间客房基本天天满房,收入同比增加2万多元。“从‘靠山吃山’到‘靠山致富’,绿水青山真的成了幸福靠山。”朱乐乐说。
林二代朱乐乐整理民宿客房
在伊尔施镇,周艳丽的家庭旅馆同样一房难求。8间房提前一个月就已订完,咨询电话却依然响个不停。“天天有人问有没有空房。”她笑着坦言,“看着来阿尔山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稳,这心里啊,也跟着踏实了。”
这个国庆黄金周,阿尔山全市酒店平均入住率高达90%,民宿订单量同比翻倍,高端民宿单日房价超千元仍一房难求。
厨房内,乡味暖胃
傍晚时分,位于阿尔山市区的小磨豆腐农家菜馆座无虚席。“今天已经翻台三次了。”老板娘由俊丽边洗菜边说,“最受欢迎的是山菌锅,用的都是当地产的松茸、黄蘑。”
位于阿尔山市区的小磨豆腐农家菜馆座无虚席
在白狼镇鹿村,年近六十的郑玉哲依旧忙碌不停。“店里只有五张桌子,可总是坐满了人。”如今守着这份红火生意、安稳经营的她,曾是林场里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采伐队员。从过去手上磨出血泡的艰苦岁月,到如今在暖房里迎来送往、踏实度日,这样的转变让郑玉哲感慨万千。
年近六十的林场女子采伐队员郑玉哲在自家快餐店忙碌不停
在阿尔山,像郑玉哲这样靠餐饮致富的林业转型家庭不在少数。为提升服务质量,国庆前夕,阿尔山市政府组织餐饮培训,推出“暖心服务”组合拳: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共享城市餐厅推出5元至15元自助餐,让游客吃得安心实惠。
土特产摊位被游客们围得满满当当
“现在游客多了,咱们的山野菜、野蘑菇,都成了抢手货!”圣泉广场旁,摊主刘淑萍的土特产摊位被游客们围得满满当当。眼前的这份营生,让她打从心底里高兴:“现在这日子,过得比从前砍树那时,不知要红火、踏实多少!”
青山下,转型得酬
“爷爷伐木,父亲护林,我搞旅游。”刘宇一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映射出阿尔山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
从“砍树”到“看树”的变革已结出硕果: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2%,旅游收入较十年前增长超百倍。绿水青山释放的经济效益,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90后刘宇就是其中一员,他放弃父辈期盼的“走出去”之路,回到阿尔山担任国家森林公园营销部副部长。
“林三代”刘宇用镜头向外界展示阿尔山的生态之美
在他看来,二十年前是“砍树挣钱”,二十年后是“看树挣钱”。如今,他每天带着相机和三脚架走进景区,在绿水青山间拍摄宣传素材,用镜头向外界展示阿尔山的生态之美。“守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生态环境好,国富民强——这就是我向往的小康。”刘宇说。
游客在鹿园与小动物近距离接触
同样的双手,过去挥舞斧头,如今抛洒鹿粮。郑晓林这位曾经的“林二代”,如今的鹿村村委会主任,完成了从森林索取者到生态守护者的转变。一声“嗨嗨嗨”的呼唤,鹿群奔涌而来,这正是阿尔山绿色转型最生动的写照:他的鹿园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领全村走上了“户户有产业”的旅游致富路。
郑晓林带领游客走进鹿园,与小鹿沉浸式互动
当最后一批秋叶飘落,阿尔山人已开始筹备冰雪季。出租车司机赵玉和在抖音发布了今冬第一场雪,配文道:“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冬天等你来!”动态很快收获上百点赞,其中多半是曾经到访这片绿水青山的游人。
记者:周新育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