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单”,长期用或有致癌风险?告诉你真相

早上遛弯回来,张大妈边收拾牙杯边跟老伴嘟囔:“你说这年头,啥都能致癌,听说牙膏都不敢乱用了。朋友圈在传,说有几类牙膏要少碰,长期用可能有大问题。”


刚听完邻居传的小道消息,张大妈心里有点毛。可她仔细回想,从小到大一日两次刷牙,几十年也没出啥幺蛾子。真像网上说的那样,平价牙膏都该进“黑名单”?
到底哪些成分的牙膏被传有致癌风险?普通人平常刷牙到底风险多大?今天,一次说透。

你听过这些说法吗:泡沫多的牙膏要少碰、牙膏里“色素和防腐剂”都是毒、几种牙膏会诱发癌症……有些文章还很爱用“4类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单’”当标题,这让人越想越害怕。真相其实并没这么吓人。权威资料和专业医生都反复解释过,牙膏致癌的说法,大多数是对相关成分、风险剂量和使用场景的误解

下面把这些“黑名单”牙膏到底有哪些、成分到底如何、有没有真风险、普通人咋用最稳妥,掰开揉碎聊明白。

“黑名单”牙膏主要说的是哪些?真的有风险吗

先来看一眼大家传得最厉害的那四类:

1. 含三氯生的牙膏 这个成分曾经很火,因为它有抑菌作用,一些牙膏、洗手液都会加。可2016年以后,美国FDA就限制了三氯生在某些日化产品的应用。
三氯生在动物实验中“高剂量”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但“日常刷牙用到的牙膏含量极低”,人体口腔停留时间短、绝大部分会被吐掉。

2. 月桂醇硫酸钠(SLS) 这类成分是为了让牙膏泡沫丰富,口感更“干净”。
SLS本身没有直接致癌证据,但有研究显示长期反复大剂量,会导致口腔黏膜微损伤、个别人用后嘴里爱起小口疮。致癌?没这直接证据,但“高风险人群”和“易敏人群”可以规避。

3. 过氧化氢类美白牙膏 美白起效快,原理是用氧化成分消除色斑、漂白牙齿。
高频率、大剂量用,会破坏牙釉质,牙齿变敏感,甚至诱发牙龈炎症反应。但靠美白牙膏长期天天高剂量刷牙,把自己刷到癌变,这可能性极低。更常见的是牙齿变脆,口腔炎症。

4. 色素、香精、甜味剂含量多的牙膏 “致癌”传言主要针对人工合成色素、防腐剂、糖精钠这类。
在动物实验中,有些色素“超大剂量”可能致癌。但正规牙膏的这些成分合规添加,使用量远低于标准限值。除非天天自己配制高浓度“三无牙膏”,一般正规买的不用太怕。

这些牙膏真会致癌?普通人会碰上吗

这里面有个核心原则:“剂量决定毒性”。就像食盐,超标摄入会危害健康,但日常做菜合理量是必须的。

1、牙膏中“高风险”成分,都是监管范围内合规用量。
普通人刷牙用到这点量,入口大部分都会吐出来,残留极少。

2、绝大部分科学文献、医学专家都没有直接证据确认:牙膏成分会引发口腔癌、食道癌。
中国国家标准和欧美标准对这些成分限量都很严格。

3、动物致癌证据多是极端剂量、特殊途径摄入,与实际人每天两三分钟刷牙不能直接类比。

4、少数人确实对某些成分敏感——比如“反复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症”,建议选择温和型、不加香精色素的牙膏。

长期用一类牙膏,能不能换换思路

与其担心致癌,更要注意以下细节,能大幅提升刷牙安全性和效果:

定期更换牙膏类型
别永远只用一种口味或配方,每3个月换一次口味型、成分型,让口腔菌群环境不容易对单一成分“耐受”。

关注自己口腔特殊状况
经常起溃疡、口干敏感、刷牙出血,建议避开高泡沫、强美白、美白氧化剂产品,尝试儿童牙膏或无色素、防腐剂浓度低的温和型。

刷牙本身比牙膏成分更重要
决定健康的核心是刷牙的动作和时间。软毛牙刷、画圈轻柔刷法,每次2-3分钟,比追究牙膏品牌更靠谱。

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确实要慎选牙膏,尽量避开三氯生、激素、美白等带争议的成分。

网上流传的“黑名单”,为什么总被夸大

一说牙膏致癌,马上就能抓牢咱们的担忧。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是把动物实验高剂量风险和日常刷牙混为一谈,心理吓唬多于科学实证。

很多情况下,是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过度拔高风险。
正规渠道可以买到的合格牙膏,你认真看外包装,配方都标得清清楚楚,不含违禁高风险成分,大牌也会不断升级配方,适应各类敏感人群。

刷牙健康,核心就这几招,不必谈“黑名单”色变

看清牙膏配方表,买有批号、有监管的正规产品。

敏感或特殊人群优先选温和型。
适时更换不同品牌/类型的牙膏。

刷牙动作规范、每天两次、每次2分钟以上。

切忌听信“自制牙膏”“偏方牙膏”,反倒有巨大风险。

牙膏致癌这事,永远是“剂量为王”,自己选择合规品牌、健康习惯,远比自己吓自己管用。真正担心癌变,日常更应防范烟酒过度、口腔卫生欠缺等大隐患。
日常刷牙、饮食、作息、戒烟限酒,多给自己一份踏实安全。有疑惑或者口腔不适,建议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口腔专科面诊,靠谱医生给的建议,才是真理。

牙膏只是工具,把刷牙习惯养好,健康就在手里。别再被标题党阴影笼罩了。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牙膏生产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21版)
2.《中国口腔健康指南》(中华口腔医学会,2020)
3.《美国牙科协会(ADA)牙膏成分安全声明》,2023
4.《Science-三氯生研究综述》,Science,2018
5.《月桂醇硫酸钠对口腔黏膜健康影响分析》,口腔医学杂志,2022
6.《过氧化氢类牙膏临床应用与牙齿美白安全性》,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养生   牙膏   真相   黑名单   风险   成分   口腔   剂量   色素   健康   正规   敏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