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自力更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不屈服精神,之后便从虎头山走进了中南海,从一个农民成为了中央国务院的副总理。
而在陈永贵离开之后,他所提拔的副手郭凤莲接替了原本在大寨的工作,郭凤莲的一生起起落落,1980年曾被免去职务,如今78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寨人民服务。
郭凤莲出生于1947年,虽然这一时期,国内的情况已经趋于稳定,但社会层面依然以贫穷为主,她在家里就是如此。
因为生活太过拮据,在郭凤莲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父亲只好把她托付给外祖母抚养。
这时尚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已经是农民当家作主,但郭凤莲的祖母年龄较大,生活中各种必要的体力活也无法亲力亲为,家里家外的很多事情都由郭凤莲来完成。
这样的童年经历养成了她从小吃苦耐劳,善于组织的性格以及艰苦奋斗务实的精神。
当郭凤莲前往大寨生活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了基础的互助组,此时的陈永贵还在鼓励妇女从家中走出来,参加农业劳动,为了方便村里人,孩子们也被集中照顾。
在这一群老共产党员的带领之下,大寨的农民跟着共产党走上了生产合作化的道路,之前贫苦的日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对于这些被集中起来的孩子们,则由大家公选出来的一两名妇女负责集体照顾,以方便其他妇女下地劳动。
在乡下劳动的过程之中,陈永贵也会多次往返于城市之间,后来得知城里将这种儿童集中化的组织称之为幼儿园,随后大概幼儿园便建立,年幼的郭凤莲也成为最早进入大寨幼儿园的孩子之一。
无论是在这所幼儿园之中,还是后来上小学,郭凤莲都充分展现了自己有主见,胆子大,能吃苦又认真学习的优秀品质,以至于他在同学之间十分具有威信,当时的很多孩子们都愿意听她的话,独特的领导力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小学毕业之后,郭凤莲原本可以继续深造走向中学的校门,但却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让她直接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职位就是“大寨幼儿园”的老师,这一切还要得益于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安排,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大寨的下一代人。
如今在这个幼儿园的初级阶段,一两名妇女显然已经不满足当前的需要,或许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孩子在将来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去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所以必须要加入一位颇有文化的老师来对他们进行政治品质和思想的培养。
于是在小学表现良好的郭凤莲便成为了最佳人选,虽然她并没有去读中学,但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二人在商谈之后,郭凤莲对这项工作也十分认可,于是她便成为了大寨的老师,这群孩子们的领头羊。
但情况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郭凤连幼儿园老师的身份一直维持下去,那么同样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一场大灾难,不仅改变了郭凤莲的命运,也影响到了整个大寨的走向。
1963年8月,即将丰收的大寨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连续数日的强降雨导致大量田地被冲毁,绝大多数房屋也被破坏,为了对抗自然灾害,全体村民在陈永贵的带领之下重新修梯田盖房子,郭凤莲也成为了青年女子突击队的带头人。
这时候的她已经把整个大寨当成了自己的家,村民都是自己的亲人,立志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成为了郭凤莲人生追求之一。
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劳动工作中去,丝毫不弱于其他人,得到了陈永贵的肯定。
有了郭凤莲的带头,先后有23个优秀女青年组成了一支突击队,由郭凤莲担任队长,她们集体冲锋在救灾第1线,天灾面前没有性别之分,这些干练的女青年运石料,挑担子,能力甚至超过了一般男子,即使朕的虎口血淋淋也毫不放弃。
郭凤莲始终认为,老一辈的革命家能够吃下战争的苦,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就一定能对抗并且战胜天灾,于是这支能干的队伍被人们称之为铁姑娘队,有不少记者也闻讯赶来,这群姑娘的名号很快就成为了全国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此次组织女青年抗洪救灾的郭凤莲,再次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才干,一切救援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按秩序进行,一些纷繁复杂的工作,总是让他干得有条不紊,这时候的郭凤莲年仅十七八岁。
这位风华正茂英姿勃勃的女子,不仅拥有青春的朝气,还展现出了常人所无法比拟的沉稳,靠她灵活的头脑和清晰的口齿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榜样,不仅建立起了妇女劳动组织,还走上了生产一线。
1966年1月,大寨党支部书记吸收郭凤莲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出名,郭凤莲在一个时期内,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一个月就会有成百上千封。
最开始郭凤莲还会亲自落笔回信,总是认真谈自己的想法,鼓励更多的青年人上进,每次都会熬到半夜,后来随着来信的增多,郭凤莲只能动员自己铁姑娘队的姑娘们集体来回信,更是连很多男青年也加入到了其中。
后来郭凤莲和一位外地工作的英俊小伙有了感情,二人相谈十分投机,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却认为,郭凤莲是大概将来的接班人,理应不离开这里,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三天的会议,最终陈凤莲下定决心以工作为重,和对方分手。
十年动乱是社会的至暗时刻,随着斗争的开始,郭凤莲也和当时许多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运动,但她依然将生产放在第一位,对于破坏农业的行为进行了严格批驳,甚至还顶撞了当时的领导,然而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注定会在特殊时期内给自己带来灾难。
当时郭凤莲出席了华北的一次民兵会议,陈伯达提出要补充几个人当主席团成员,但并没有经过正常程序让代表们投票同意,郭凤莲对此表示反对,在讨论的时候依然据理力争,她与陈伯达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1973年,陈永贵被选中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又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一位置最终由他交给陈凤莲担任,上任后由于她的出色才干和战略头脑,郭凤莲在整个大寨人民心中都有很高的分量。
在其任职的这几年里,大寨地区的粮食年产量逐步上升,几项大工程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普遍提高。
不过随着四人帮被粉碎,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了束缚,对于大概的治理经验,也有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否定意见逐渐开始增多,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曾经一度备受表扬的大寨也遭到了多次批评,郭凤连原本的地位也被动摇。
在莫大的压力之下,郭凤莲在1980年4月被迫辞去了大寨党支部书记的职务,重新成为了一个普通农民,这时候的她33岁。
党和组织并没有忘记郭凤莲,对她昔日的成绩依然持肯定态度,1982年,党组织决定任命郭凤莲为晋中果树研究所所长,她又一次和研究所领导一起勤勤恳恳的工作,得到了上下一致好评。
但郭凤莲从小在大寨长大,又在大寨入党,基本是和大寨一起成长,当年的无奈离开,让郭凤连在心里总有一些心结。
组织上很快了解到这件事情,1993年1月,46岁的郭凤莲重新被调回大寨,继续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这时候的大寨已经远不如从前,在改革开放贯彻全中国的时期,即使大概有前几十年所建立的基础以及依然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因为缺乏活力,已经不如从前。
回归之后的郭凤莲下定决心大胆实施改革,在其领导下,许多现代化的企业开始建立起来,产值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大寨的经济状况又一次焕发生机。
时至今日,郭凤莲已经是70多岁高龄,但在她的领导之下,大寨已经走在了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前列,而郭凤莲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遵循邓小平关于农村实现“两个飞跃”的说法,引领大寨经济状况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王乙入.探析陈永贵与农业学大寨运动[J].学理论,2016,(02):142-143.
[2]蒋钊.郭凤莲发挥好“大寨”的品牌效应[J].农村工作通讯,2018,(06):18.
[3]杨文,郭静.郭凤莲:与时俱进人生依旧精彩[J].先锋队,2015,(10):45.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