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库存压顶!优衣库在中国狂开900店,中国男装之王背水一战!

最近海澜之家要赴港IPO的消息,在男装圈算个不大不小的动静。

现在“银发经济”劲头没那么足,不少品牌都在收缩战线,它倒反着来,要搞二次上市,这操作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毕竟提到海澜之家,大家第一反应还是那句“男人的衣柜”,还有点“爸爸辈专属”的印象,怎么突然就敢去港股闯一闯了?

说起来,海澜之家跟优衣库的渊源得追溯到20多年前。

1988年的时候,周建平拿30万把江阴一家毛纺厂买了下来,一开始就给别的品牌做代工。

跟外资品牌打交道多了,他慢慢发现,光做代工没出路,得有自己的品牌才行。

2002年去日本考察,他一眼看中了优衣库的“量贩式自选”模式,衣服种类多、店面摆得清楚、试衣间也够,还按性别分好区。

其实,那时候国内男装根本没这玩法,周建平当时估计也没想到,这趟日本行直接定了海澜之家的路子。

回国后,他立马照着优衣库的模式改,提出“一站式男装购物”,还搞了“50天无理由退换”,海澜之家就这么诞生了。

第一家店开在南京,门口“男人的衣柜”那招牌,一挂就是十几年。

那时候国内男性购物意识刚起来,男装品牌少,海澜之家算是踩准了风口,一路跑得特别快。

2005年海澜集团营收就过了百亿,2013年门店超3200家,2014年借壳上市,市值直接冲到400亿,周建平还成了当年的江苏首富。

就在海澜之家一路顺风顺水的时候,优衣库也没闲着。

2013年优衣库中国区收入76亿,是海澜之家的5倍,门店225家,比H&M、ZARA都多。

更关键的是,优衣库还说以后每年要在国内开100家店,而且要往二三线城市走,那可是海澜之家的基本盘啊。

当时周建平跟媒体说这话时,语气里的焦虑都藏不住,换谁遇到这种情况,估计都得慌。

学了23年优衣库,怎么还没跳出“模仿圈”?

本来以为海澜之家会跟优衣库在国内市场硬拼,结果它2014年就喊出要搞全球化,意思大概是“你进我的地盘,我就去你的国际市场试试”。

当年9月投资者见面会上,周建平直接说“要和优衣库拼了”,还特意强调“是认真的”。

可话说得挺满,实际行动却慢半拍。

2017年才在吉隆坡开第一家海外店,到2019年底东南亚也就40家店,之后就没怎么动过了。

这几年海澜之家的日子其实不好过,2020年营收、净利润双跌,净利润一下子少了快一半,不少人说这是它“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之后四年业绩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涨一会儿跌。

2024年关了556家店,新开的才413家。

2025上半年营收就涨了一点,净利润还跌了3个多点。

问题到底出在哪?最明显的就是品牌老了。

海澜之家主打商务男装,POLO衫、衬衫、西装裤占了大头,“男人的衣柜”这话是深入人心了,但也把自己框在了“爸爸装”的圈子里。

抖音上#海澜之家送爸爸#话题播放量超1100万次,有网友说“25岁穿海澜之家,能穿出35岁的感觉”。

现在年轻人买衣服,更爱“松弛感”的休闲、运动风,商务装早就不吃香了。

本来想靠子品牌破局,2020年周立宸接棒后,搞了女装OVV、潮牌HLAJEANS、婴童YeeHoO这些,但效果并不好。

2025上半年这些子品牌营收才15亿,只占总营收的12%多一点,毛利率还跌了9个多点。

主品牌还是得扛大旗,可主品牌营收也在跌,这就有点难办了。

更头疼的是库存问题,2025上半年海澜之家存货超100亿,占了流动资产的快一半,库存周转要323天。

说起来也有意思,2011年它就因为38亿库存IPO失败,14年过去了,库存反而涨了近3倍。

这跟它的“轻资产模式”脱不了关系,它不自己设计、生产,靠供应商提供款式,再放到加盟店卖。

卖不动的可退货衣服由供应商担着,不可退的快时尚产品就得自己扛。

本来想把风险转出去,后来发现供应商也不傻,慢慢不愿意担了,库存压力自然就压到自己头上了。

加盟商也在慢慢撤,2022年加盟店还有6600多家,占比80%,2025上半年就剩5110家,占比71%。

为了留住供应商和加盟商,海澜之家没少砸钱做营销,签林更新、周杰伦、张颂文这些明星,2024年还直接冠名火箭把广告打上天,2020到2025上半年光广告费就花了25亿多。

可钱花出去了,品牌没起来,门店也不赚钱,人家自然就不想合作了。

赴港IPO是救命稻草,还是另一个坑?

这次赴港IPO,海澜之家说要“深化全球化战略”,可现在它的海外业务实在拿不出手。

2025上半年海外营收才2亿多,占总营收的1.78%,过去五年都没超过2%。

计划下半年进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可这些地方的消费习惯、审美跟国内差太多,它连国际化的设计团队都没有,怎么适配当地市场?

对比优衣库,在东南亚靠特许经营,一年就能开200多家店,海澜之家这步伐实在太慢了。

就算IPO能拿到钱,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供应链得升级吧?优衣库一半以上面料是自己研发的,海澜之家80%还得靠外部供应商,成本高不说,还没竞争力。

想搞“小单快反”减少库存,就得投智能工厂,可优衣库在东南亚供应链上投了超50亿美元,海澜之家这点募资够不够?

品牌年轻化也得下功夫,ZARA关了不少低效店,开的亚洲旗舰店还加了咖啡吧、自动传输系统,体验感上去了。

海澜之家也可以试试联名国潮IP、赞助电竞赛事这些,可之前没怎么碰过,能不能做好还是个未知数。

2025年跟京东合作的“京东奥莱”入驻了300多个品牌,可线上营收才占20%多,还有很大空间,但怎么把线上做起来,也是个难题。

其实,海澜之家这次赴港IPO,看着更像“背水一战”。

它真正要面对的,不是能不能跟优衣库拼,而是怎么解决自己的“中年危机”,品牌老化、库存压顶、资金紧张。

如果这些核心问题不解决,就算在港股上市,拿到钱也只是缓一缓,很难真正破局。

现在快时尚市场变化这么快,优衣库、ZARA都在调整,海澜之家要是找不到自己的路,怕是很难再回到以前的风光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时尚   中国   男装   库存   品牌   上半年   东南亚   供应商   净利润   多点   衣柜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