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骼健康,不仅事关个人,也影响家庭幸福,需要及早关注。如何科学预防骨质疏松,做好骨骼健康管理?来看市卫健委的科普↓
骨骼健康的三大核心要素
钙质储备:骨骼的“钢筋混凝土”
人体99%的钙储存于骨骼并形成抗压力的羟基磷灰石结构,成年期骨骼每10年完全更新一次,因此日常需持续补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该量约等于“300毫升牛奶+300克豆腐+30克虾皮”的组合,但调查表明我国居民日均钙摄入量普遍偏低。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的“金钥匙”
维生素D能提升肠道对钙的吸收率。人体80%的维生素D依赖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建议每日进行20~30分钟日光浴,暴露面部和前臂。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会阻挡90%的中波紫外光射线,隔窗晒太阳效果甚微。
运动刺激:骨骼重建的“催化剂”
骨骼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规律运动可使骨密度提升3%~7%。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2次抗阻训练,特别推荐弹跳运动(如跳绳)、负重运动(如爬楼梯)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这些运动能同时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高危人群定期科学检查
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是双能X射线吸收法。这种检查通过低剂量X射线测量骨骼矿物质密度,主要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风险。
该检查以“T值”作为核心指标:
T值≥-1.0,则表示骨密度正常;
-1.0<T值<-2.5,提示骨量减少(需干预);
T值≤-2.5,则为骨质疏松。
建议以下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评估风险。
① 女性≥65岁,男性≥70岁。
② 年龄<65岁但存在以下任一风险者:
早绝经(<45岁)或手术绝经的女性;
有脆性骨折史(如轻微跌倒导致髋部、椎体骨折);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3个月);
父母有髋部骨折史;
低体重(BMI指数<19);
吸烟酗酒;
有前列腺癌治疗史的男性等。
家庭骨骼健康管理方案
儿童期:打好骨骼基础,每日500毫升牛奶配合30分钟户外活动,确保维生素D合成;避免久坐,使用可调节桌椅保持正确坐姿。
成年期:对于办公室人群,每工作1小时起身做2分钟靠墙静蹲,强化核心肌群;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但需要避免正午暴晒引发皮肤损伤。
老年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降低骨折风险,提前了解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预警信号,如突发腰背痛伴活动受限、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轻微外力(如咳嗽)引发疼痛等。
家庭预防措施:安装防滑地砖、浴室扶手等,降低跌倒风险;每日进行15~20分钟抗阻训练,提升平衡能力;高危人群每6~12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
骨骼健康是终身事业,让我们从今天起,每天晒20分钟太阳、做30分钟运动、保持正确姿势,用科学方法筑牢生命之基。
资料:市卫健委、虹口区江湾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 杨嘉忆
来源: 上海发布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