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楷北上、央企入局,43个码头的博弈困局
商场的风向,往往比海上的风浪更难预测。2025年以来,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拟出售43个海外港口的交易,从最初的“板上钉钉”到如今的“峰回路转”,牵动着全球资本与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当美国财团的收购意向遭遇多重阻力,李泽楷的北京之行与央企的潜在介入,让这场涉及全球航运命脉的交易,陷入了更复杂的博弈漩涡。一笔交易的多重阻力。
长和集团的港口版图,曾是李嘉诚“全球布局”的象征——43个码头遍布亚、欧、美、非,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更是扼守全球航运咽喉。2024年底,长和宣布拟将这些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TiL财团,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彼时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李氏家族“资产优化”的常规操作,毕竟近年来其投资重心已逐步转向欧洲能源与基建。
但争议很快浮出水面。一方面,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战略价值远超普通商业资产,而贝莱德与美国政界的密切联系,让外界担忧“关键航道控制权易主”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港澳办三次公开表态,强调“爱国爱港者应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虽未直接点名,却被解读为对交易的警示。
更现实的阻力来自监管层面。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要求,交易必须通过反垄断审查,且不得拆分规避监管;而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与欧盟反垄断机构也相继表态“将评估国家安全影响”。多重审查压力下,原定于2025年3月的交易截止日被迫延期,长和股价因不确定性累计下跌超12%,市值蒸发近800亿港元。是“示好”还是“探路”?
就在交易陷入僵局时,李泽楷的身影出现在了北京。作为盈科拓展创始人,他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举动,被外界视为“替父传话”的信号——这场论坛汇聚了全球政商精英,向来是观察中国经济政策风向的重要窗口。
李泽楷的公开发言聚焦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对港口交易只字未提,但“沉默”本身已足够引人联想。其一,李氏家族虽近年海外投资频繁,但中国仍是其重要市场,盈科系在科技、地产领域的布局依赖内地政策环境,若因港口交易与官方关系紧张,显然得不偿失。其二,论坛上“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的信号,或许让李家看到了“转圜空间”——是否可通过调整交易结构、引入中方资本,平衡各方诉求?
有分析认为,这是一场“投石问路”:既向北京释放“愿意沟通”的姿态,也为港口资产寻找“新解套方案”摸底。毕竟,商业的本质是利益平衡,若能在“合规框架”内完成交易,对长和而言仍是最优解。
看上去很美,落地有多难?当“中资接盘”的呼声渐高,中远海运的名字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中国最大的航运央企,其旗下港口板块已在全球37个国家运营超过70个码头,具备整合国际资产的经验与实力。市场普遍认为,若中远海运介入,既能化解“战略安全担忧”,也能补上中国海外港口网络的关键拼图。
但跨国收购从来不是“有钱就能办”。首先,43个码头分布在19个国家,各国法律与监管差异巨大——2023年中远海运收购秘鲁港口时,就因当地突然修改《港口法》被迫搁置,此类风险并非个例。其次,欧美审查壁垒高筑:美国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中资收购巴拿马港口,欧盟则可能用“反垄断”卡脖子,毕竟其对中资在欧基础设施投资始终保持警惕。
更关键的是“价格博弈”。长和对港口资产的估值与中方预期存在差距,且部分码头近年受全球贸易疲软影响盈利下滑,如何平衡“战略价值”与“商业回报”,考验着谈判智慧。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博弈
如今的港口交易,已超越单纯的商业范畴,成为资本、地缘与规则的多重博弈。对李嘉诚而言,若坚持卖给美国财团,可能面临监管否决与舆论压力;若转向中资,需接受价格让步与复杂谈判;若交易最终流产,资产搁置与股价波动仍是难题。
对中国而言,央企接盘虽符合战略需求,但需警惕“盲目扩张”——海外港口运营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考虑当地社会接受度与地缘风险。而对全球市场来说,这场交易的走向,或将成为观察“全球化是否仍有空间”的一个缩影。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