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要改叫‘娃小宗’了?”2025年秋,这则消息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当国民记忆里的AD钙奶、营养快线即将换上新标识,外界才猛然惊觉:宗馥莉与国资方的控制权博弈,已走到了“摊牌”的时刻。从核心高管被查引发的震荡,到果断弃用千亿价值商标,这位“长公主”的每一步动作,都在改写中国最大饮料企业的命运轨迹。
娃哈哈的控制权博弈,早已写在股权架构里。根据最新股权信息,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有46%股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宗馥莉个人持股29.4%,职工持股会以24.6%的份额成为关键变量。这种“国资相对控股、家族与员工持股制衡”的结构,注定了宗馥莉的改革之路布满荆棘。
矛盾的爆发早有伏笔。2025年初,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核心商标转移至其控股的公司,这一诉求直接触及国资方核心利益——商标作为集团共有资产,任何处置都需股东一致同意,而国资方的反对让计划直接搁浅。更棘手的是职工持股会的股权争议:2018年宗庆后主导的股权回购本已完成,但宗庆后2024年去世后,50余名退休及离职员工突然对回购协议提出诉讼,导致这部分股权无法完成工商变更,宗馥莉难以形成绝对控制权。
控制权受限直接制约经营决策。宗馥莉上任后推动的数字化改革、渠道优化等举措,多次因国资方对“风险可控性”的考量而放缓;而她力推的桶装水业务调整,更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2025年3月,该业务销售权被转移至其控制的迅尔城通公司,因涉嫌“利润截留”和利益输送,直接导致其心腹高管严学峰被纪委立案审查,国资流失风险的质疑声随之而来。
商标转移受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宗馥莉用最决绝的方式给出了回应:放弃运营近40年的“娃哈哈”品牌,推出新品牌“娃小宗”。这绝非冲动之举——数据显示,“娃哈哈”商标2024年评估价值高达911亿元,而宗馥莉不仅已注册46枚“娃小宗”全品类商标,还同步布局了“娃小哈”“宗小哈”等衍生标识,显然早有预案。
在内部文件中,宗馥莉团队直言此举是无奈之举:“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法律风险之下”。但本质上,这是对国资摊牌的“非对称反击”——既然无法掌控共有商标,便另起炉灶打造完全由自己主导的品牌体系。伴随品牌更迭的,是一场彻底的“去娃哈哈化”布局:山西、虎林等地生产基地陆续更名为“宏胜饮料有限公司”,近500家负增长经销商被直接淘汰,员工合同逐步转移至其控制的宏胜集团旗下。
这场豪赌的目标堪称激进:宗馥莉为“娃小宗”定下年销300亿的目标,这一数字相当于娃哈哈2024年728亿营收的41%。首款无糖茶产品已试水市场,但消费者的反馈喜忧参半——社交平台上,“娃小宗像山寨货”的吐槽与“怀念童年品牌”的感慨交织,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00万,品牌情感壁垒成为最大挑战。
宗馥莉的“摊牌”并非毫无底气,改革初期的业绩曾给出积极信号。2024年,在合并13个部门、砍掉传统联销体等激进改革推动下,娃哈哈营收达到728亿元,创下近十年新高,同比2023年的516亿元大幅增长41%。核心品类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第一季度,包装水市场份额从上年同期的9.42%飙升至17.07%,乳饮料和速食粥的市场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份额分别升至35.74%和42.39%。
但高增长的代价是激烈的内部震荡。渠道端,与娃哈哈合作二十年的经销商直言“难以接受”——新品牌需要重新投入资源培育,且市场接受度未知,已有区域出现订单下滑,2025年整体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0%。员工端,“集体转签至宏胜集团”的要求引发劳资矛盾,多地工厂出现停工维权事件,宗庆后时代的“家文化”与新生代管理理念的碰撞愈发激烈。
更致命的是监管风险的升级。严学峰被立案审查已暴露改革中的合规漏洞,其在近190家关联企业担任监事的复杂股权网络,让国资方对“利益输送”的警惕性空前提高。若调查范围扩大,不仅宗馥莉的改革合法性将受质疑,更可能触发更高层级的审查,给企业经营蒙上阴影。
宗馥莉与国资的博弈,本质是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缩影。宗庆后打造的娃哈哈,靠“联销体渠道+家文化管理”成就传奇,但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下,这套体系已显疲态——2013年营收达到783亿元峰值后,曾连续多年下滑至2020年的439亿元。宗馥莉的改革方向没错,但用“大破大立”的方式冲击既有利益格局,终究要付出代价。
如今的娃哈哈站在十字路口:若宗馥莉坚持“弃卒保车”,切割与争议业务的关联,或许能稳住国资方与监管层,但若失去经销商与老员工的信任,新品牌将沦为无源之水;若选择与各方妥协,改革力度恐大打折扣,企业又将错失转型窗口。这场博弈没有标准答案,却关乎中国商业文明的转型——家族企业如何在国资监管与市场竞争中找到平衡,如何实现从“创始人集权”到“现代公司治理”的跨越。
超市货架上,“娃哈哈”的蓝色logo仍醒目如初,但它的退场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宗馥莉的“摊牌”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更长周期博弈的开始。对于喝着娃哈哈长大的几代人而言,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娃小宗”能否畅销,更是这个国民品牌能否在改革阵痛中活下去——毕竟,在这场商业博弈的背后,藏着太多人的青春记忆与一个时代的商业印记。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