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古已有之,看西夏是如何用贸易战拖垮北宋的。

北宋初期,西北地区有一个叫“党项”的部族,猥琐发展多年后,建立了王国,称为“西夏”。


西夏势头很猛,北宋感觉到了威胁,于是派兵去平定西夏。结果是北宋的部队被西夏平定了。

北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开个会吧,最后根据客观的双方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仗是不能再打了,再打就要亡国了。自太祖皇帝以来,大宋扬文抑武,早不会打架了。


但西夏有个致命弱点——生产力不足,西夏虽然有300万人口,但是“粮食、布匹和茶叶”这些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大宋进口。


西夏还有一个特产——青盐,质量上乘。和北宋的官盐比起来,性价比太高了。西夏每年给大宋销售的青盐占整个国家经济贸易的30%以上。

于是,宋朝的文官们想出了对付西夏的方法——设置关税壁垒,同西夏打一场贸易战。妄想用这种方式逼迫西夏臣服。


宋皇帝发了一份红头文件,不许宋朝人再与西夏人做生意了并且严格控制铁器出口到西夏,企图扼杀西夏的农业发展。更不允许宋人去购买西夏的青盐。


问题是,宋朝的官盐实在难吃。于是,走私出现了。西夏通过地下贸易把青盐贩卖到大宋,又通过地下贸易把大宋的粮食和布匹进口到西夏。


不仅如此,西夏将目光转向辽国和吐蕃,向他们出售青盐。还将辽国和吐蕃当成贸易转运国,从他们那里进口宋朝的商品。


除了这些,西夏开始发展自主产业,减少对大宋的依赖。他们甚至开始开发冶金技术,打造自己的农具投入生产。


这边,宋朝的对应策略是将一大批官盐送到西北,并且降价出售,这样就断了走私青盐的商人的财路。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西夏的青盐在最初的打压之下依然起死回生。因为辽国和吐蕃那里的青盐也被二道贩子走私了进来。


这时候,除非官盐把价格降到白菜价,否则青盐的走私依然源源不断。对于吐蕃和辽国走私西夏的青盐进大宋这件事,作为上朝王国,大宋完全有理由利用这个事件对吐蕃和辽国发难。


问题是,大宋的军事实力实在拉胯。大宋不能同时得罪西夏、吐蕃和大辽三个国家。


但领导就是有办法。根据原来的经贸协议,吐蕃和辽国在与大宋的经济贸易里也是不允许进行盐的交易。但是,为了对付西夏的青盐走私,宋朝开始允许吐蕃和辽国与大宋进行盐铁生意。


这确实是很高明的一招。只要官方允许盐铁生意,那吐蕃和大辽自然而然会去禁止自己国内的走私犯去贩卖青盐。


这样,西夏就很尴尬了。宋朝人口多,青盐无法进大宋就赚不到外汇。而大宋又不肯给西夏卖生活用品。最恶心的是,吐蕃和辽国坐山观虎斗。


眼看着西夏就要嗝屁了,西夏只能把西夏人伪装成宋人,让他们深入大宋内地去走私青盐,然后把走私来的钱换成粮食布匹带回西夏。


一开始西夏靠这个办法还能顶得住。但这批冒充者自然有被识破和枪毙的。贸易战再打下去,西夏真要亡国了。


于是,西夏只能赌一把,把西夏国内的人民内部矛盾转换成对外矛盾。


凭什么宋人占有这么好的土地,他们能吃饭我们只能吃沙子?


于是,西夏组织军队,向宋朝发动了战争。


结果,宋军惨败。


公元1044年,两国签订庆历和议。

宋朝恢复与西夏贸易,每年赐西夏绢、银、茶等“岁赐”。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但保持实际独立。 但随后“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北宋与西夏的贸易战推动了西夏开拓河西走廊与西域贸易,减少了对宋朝的依赖。对于北宋来说,经济制裁未能彻底压服西夏,反而需要耗费巨资维持边防和“岁赐”。


尽管宋朝凭借经济实力占据上风,但西夏的灵活应对和军事反制最终更胜一筹。


似乎,此文在借古讽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古已有之   贸易战   西夏   北宋   吐蕃   宋朝   宋人   布匹   贸易   王国   粮食   亡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