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公布重大发现!专家:种种迹象表明,三星堆可能爆发过内战

2025年9月27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了场“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发布会”,一开口就把大家惊着了。

他们说三星堆古城在商代晚期突然不行了,不是因为洪水淹了,也不是瘟疫闹的,更不是外族人打进来,居然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打了一场惨烈的内战!

北大孙华教授还特意用了“城垣被拆、水系被改、祭祀被废、贵族被逐”这四句话,听着就像能看见3000年前那场乱子似的。

三星堆当年有多“能打”

要聊内战,得先搞明白三星堆为啥值得争,要是穷得叮当响,谁费劲打啊?

2025年新测的碳十四数据显示,那些祭祀坑大概是公元前1201到前1012年埋的,正好是商王武丁到帝乙那时候,算是三星堆最风光的日子。

那会儿成都平原上,古蜀人早就把沼泽改成了好田。

他们借着沱江冲积扇的地形,挖了好多横横竖竖的沟渠,既能浇水又能排水,千顷沼泽全变成了种稻子的好地。

你想啊,良渚人那时候还在跟海水较劲呢,三星堆这边都能靠种稻子攒下富余粮食了。

有了粮食打底,三星堆就开始“炫富”了。

黄金用了足足2吨多,金杖、金面罩这些东西,都是用“灰吹法”提纯的沙金,含金量特别高。

还有那3米多高的青铜神树,工艺更是绝了,先铸主干,再把枝桠套上去,最后插个龙形小零件,一次就能浇铸成型。

说实话,我之前看博物馆里的中原青铜器,大多是简单分块铸的,跟三星堆这神树比,复杂度差远了。

那时候的三星堆,完全是“神权说了算”的城市。

西南角专门搞祭祀,青铜神像、玉璋这些宝贝全在这儿,神权贵族握着铜、金这些稀罕东西,周边聚落都得听他们的。

现在回头看,这哪是古城啊,简直是长江流域的“信仰中心”,也难怪后来会有人抢着要掌权。

风光背后的“小裂缝”

但再风光的日子,也架不住藏在暗处的矛盾。

三星堆的问题,其实早就在城墙、聚落和丧葬这些小事里露了苗头,只是当时没人把这些串起来看。

考古队发现,三星堆的城墙不是一次修完的,是从小城慢慢扩成大城,跟套娃似的一层包一层。

这种修法在青铜时代特别少见,说白了就是人越来越多,原来的地方住不下了,只能往外扩。

可人多了,粮食、土地这些资源就不够分了,矛盾不就慢慢冒出来了吗?更明显的是两个“断裂”。

一个是空间上的,大城修好以后,月亮湾、仓包包那些原来住满人的地方,突然全空了。

城里也被分成了两块,西南角专门搞祭祀,西北角就成了作坊和普通人住的地方,跟硬生生划出“神圣区”和“生活区”似的。

我觉得这就像咱们现在小区,要是突然把住得好好的人迁走,再分个三六九等的区域,肯定得有意见。

另一个是丧葬上的,早期三星堆人下葬,都是挖个窄窄的土坑,还会放陶豆、鸟头勺当随葬品,规矩特别清楚。

可到了第三大期,突然就变了,好多人连正经墓坑都没有,尸骨随便扔在灰沟或者城墙根下,啥随葬品都没有。

孙华教授说这是“去礼葬”,我倒觉得,这分明是原来的规矩不管用了。

神权贵族连丧葬礼仪都维持不住,说明他们的权力已经开始松动,新的势力早就想推翻老规矩了。

本来想,这些细节可能只是巧合,可把城墙扩张、聚落废弃、丧葬变味这些事串起来看,就会发现:三星堆的内战,不是突然爆发的,是这些小矛盾攒了好久,最后才炸开来的。

实锤!拆墙毁神像

真正让“内战说”站住脚的,还是2025年挖北城墙和月亮湾那片的新发现。

这些痕迹太明显了,就像把3000年前的“打架现场”直接摆在了眼前。

先看北城墙西段,考古队挖的时候发现,夯土是斜着塌下去的,缝隙里全是烧得通红的卵石。

后来专家分析,这是先用火烤城墙,再泼冷水让土裂开,故意把墙拆了的。

你想啊,要是正常倒塌,哪会这么整齐地“定向破坏”?这明显是两边打仗,一方故意拆了另一方的城墙,断人家的防御。

祭祀坑那边的情况更让人唏嘘,青铜大面具、纵目人像不是不小心摔碎的,是被人故意砸弯、折断,再一层一层叠着埋进去的。

坑底的土还检出了朱砂和漆皮,说明埋的时候又仓促又隆重,像是怕这些神像“复活”找麻烦似的。

古人对神特别敬畏,能把神像砸成这样,说明当时两边已经撕破脸,连“神”的面子都不顾了。

最直接的证据在月亮湾,那边有个宽6米的壕沟,被人一下子填平了,土里混着20多枚青铜箭镞,还有好多被砍过的人骨。

测了碳十四才知道,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跟祭祀坑埋的时间差不了30年。

箭镞是三星堆自己造的,人骨又有砍削痕迹,这不就是打仗的“证据链”吗?

后来才搞清楚,打架的是两拨人:一拨是原来管祭祀的神权贵族,另一拨是新起来的、有兵有权的集团。

原来神权贵族握着铜、金这些宝贝,说了算。

可到了商代晚期,长江中游发现了新铜矿,三星堆没铜了;加上人多了要管灌溉,神权贵族又不肯分享资源,新集团就不干了,最后只能打起来。

其实这也挺像历史上的老戏码,老势力守着老本,新势力要新机会,谈不拢就只能硬碰硬。

这场内战没把古蜀文明搞没,反而让它换了个活法。

一部分三星堆人沿沱江南下,去成都搞出了十二桥文化;另一部分溯岷江而上,在温江建了金沙遗址。

现在看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箔,跟三星堆的金器手艺一模一样;金沙玉璋上的祭山图案,也和三星堆玉边璋的图案差不多。

如此看来,手艺和信仰都传下来了,三星堆只是从“一个中心”变成了“好几个中心”,反而更抗风险了。

现在去博物馆看三星堆的黄金面具,灯光照在上面闪闪的,不光能看见当年的手艺,还能想到3000年前那场冲突。

其实文明有时候就是这样,摔一跤不是结束,是换个方式接着走。

说不定以后再挖三星堆,还能发现更多细节,让咱们更清楚古蜀人到底是怎么过日子、怎么解决矛盾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内战   发现   专家   神权   城墙   祭祀   丧葬   贵族   金沙   神像   沱江   聚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