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明: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处


柴小明: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处



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只是这轮明月,我们已许久未曾抬头细看;这些故人,我们也多年未能凑齐团圆。不知从何时起,“故乡”成了一个复杂的词汇。它不再是地理意义上那个确凿的坐标,而是化作了午夜梦回时一缕熟悉又陌生的炊烟,是电话那头父母欲言又止的牵挂,是微信家族群里一张张依稀可辨却又叫不准称呼的娃娃笑脸。


我们这一代人,或为理想,或为生计,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一座座名为“北上广深”或其他任何繁华都市的钢铁森林。我们在此就业、安家、生子,用几十年的奋斗,换来了户口本、房产证,成为了邻里口中那个“新搬来的邻居”,甚至下一代口中纯正的“本地口音”。我们努力地扎下根须,试图成为这个城市新的注脚。


可夜深人静时,心里总有个地方空落落的。望着窗外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而留的温暖;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总不及儿时灶台边母亲递过来的那碗米酒甘甜。在无数个华灯初上的瞬间,在觥筹交错的喧嚣之后,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会悄然袭来——我们仿佛悬浮在半空,脚下是客居的城市,身后是回不去的故乡。我们成了故乡的客,也成了他乡的客。


这种两头不着岸的飘零,最是磨人。从前,一个家族住在一个村里,几代人在一个屋檐下。同一个祠堂祭祖,同一口老井饮水,同一棵大树下纳凉闲话。家族的规矩,做人的道理,不是在书本上学来的,是在每日的炊烟里,在祖父的旱烟味道里,在邻里乡亲的闲谈里,一点点熏出来的,浸出来的。谁家孩子不听话,族里的长辈咳嗽一声,比什么都管用。谁家有红白喜事,不用招呼,一大家子人自然就聚拢了,有力出力。


如今,这一切都远了。千里之外,家族的婚丧嫁娶我们只能缺席,只能在群里发一个代表心意的红包;春节的团圆饭,我们匆匆来去,像一位短暂的贵宾,而非那个围着灶台转、熟知碗筷摆放位置的家庭成员。老家的祠堂,一年也难得进去一回;族里添了新人,我们只能在手机屏幕上看看照片;老屋的门锁,都已锈迹斑斑。我们与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联系越来越薄,薄得像一张旧照片,只能看,却再也触摸不到那份温热。


更让人怅然的是,当我们在他乡讨论着工作、房价、孩子的学业时,故乡的亲人们更关心今年的收成、邻里的婚嫁、镇上新开的超市。我们习得了城市的规则与话语,却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与故乡对话的频道。曾经亲密无间的发小,如今坐在一起,除了回忆童年,竟也常常陷入一种寻找共同话题的尴尬。这种无声的疏离,比地理上的远离更让人感到无力。


所以,我们才更要讲“落叶归根”。这四个字,不是一句迂腐的老话,它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念想,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呼唤。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你的魂,你的根,始终系于那片故土,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族。



根是什么?根是让你知道自己是谁。当你在这世间感到疲惫、受了委屈时,回头望望,你的血脉是从哪里来的。是你的祖父,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用他满是老茧的双手,教会了你什么是勤恳;是你的祖母,一个目不识丁的妇人,用她一辈子的与人为善,让你懂得了什么是慈悲。你性格里的那份倔强,那份坚韧,都能在祖辈的故事里找到影子。明白了这个,你在外头做人做事,心里就有一杆秤,就不会轻易迷失方向。了解家族的历史,不是为了炫耀门楣,而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并非无根之萍。我们今日的每一步,都踩在先辈的足迹之上;我们性格中的坚韧与底色,都有着悠远的回响。


归何处?归的是那份人间的温情。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人心也隔着肚皮。唯有在家族里,那份情意是实的。你混得好,他们真心为你高兴;你落了难,那里总有一碗热饭,一张床铺为你留着。那份不问你功名利禄,只问你“累不累”、“吃饱没”的牵挂,是这人世间最宝贵的慰藉。这份近乎“无条件”的情感,是任何其他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后方基地。


或许有人会说,时代变了,何必执着于归根?我以为,时代越是飞奔,人心越是漂泊,我们越需要这样一个“根”来安放灵魂。它不阻碍我们走向远方,恰恰相反,它给了我们出发的勇气和底气。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都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有空了,就常回去走走吧。不要总是来去匆匆,住上几日,陪父亲喝杯酒,听母亲唠唠家常,去祖坟前除除草,磕个头。和族里的叔伯兄弟坐一坐,听听那些你快要忘记的旧事。利用春节归家的时光,不再是埋头于手机,而是坐下来,陪长辈泡一壶茶,引导他们打开话匣子,用手机录下那些关于祖辈的往事、关于村庄的变迁。让你的孩子,也认得老家的门朝哪儿开,知道他的血脉是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平日里,多给老家打个电话。不要只是报喜不报忧,也听听电话那头的鸡鸣犬吠,问问田里的庄稼。我们也可以尝试为家族编写一本简单的“新家史”,里面有文字,有老照片,也有我们这一代人在城市打拼的故事。让后辈知道,他们的根,不仅在那片田野,也在于父辈奋斗的这座城市。


若有机会,更该为族里做点事。修一修族谱,整理一下祖辈的故事,让后人知道他们的来处。这并非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让家族的香火,不只在祠堂里,更在每一个子孙的心头上,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我们要将那些美好的家风,如勤劳、坚韧、诚信、互助,融入我们在城市的生活中。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讲述给我们的下一代。告诉他们:“你看,爸爸今天在工作中克服了一个很大的困难,这就像我们老柴家的人常说的,‘只要肯攀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让抽象的家风,在我们的言行中获得生命,在下一代的心中种下种子。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故乡的老屋或许会倒,村口的古树或许会老,但只要这份念想还在,只要还有游子在夜深人静时,想起那片土地,我们的根,就永远不会断。我们携带着故乡赋予的根脉精神,在远方的城市里努力生长。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份家族的底气从未离去,它已内化为我们闯荡世界的格局,外化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温暖。


愿每一位在外的游子,心中都留着一条回乡的路。待到人生秋凉,能踏着满地的落叶,安然归去,回到生命最初开始的地方,那才是最终的圆满与安宁。因为血脉深处,即是吾乡。


(作者柴小明系浙江省衢州市的江山市子羔文化研究会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美文   心安   故乡   家族   血脉   祠堂   祖辈   城市   邻里   坚韧   家风   灶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