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丨千年昆明池畔 石刻为证遇见“西安式”浪漫

视频加载中...

星河璀璨,鹊桥相会。每年七夕,当现代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爱意之时,古都西安却悄然诉说着这个节日最为源远流长的故事。在这座十三朝古都,七夕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刻在石上,映在池中的文化记忆。

昆明池航拍图片

昆明池里 看汉武帝的天河想象

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的昆明池七夕公园,如今是市民七夕游玩的热门去处。但少有人知晓,这片水域与七夕的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塑像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原本为训练水军、解决长安城供水之用,但池成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赋予了它浪漫的想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将昆明池比喻为天河,在池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石像,形成了“牵牛织女隔河相望”的格局。千古爱情佳话,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也就起源于此。

昆明池七夕公园婚姻登记处旁的婚书雕塑

今日的昆明池七夕公园,延续了这段浪漫传统。每年七夕,这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汉婚表演、乞巧仪式、放河灯、系丝带……游客不仅能够体验传统的七夕习俗,更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鹊桥

公园内打造的鹊桥、天河、神舟等景观,与湖水相映成趣,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时代。

斗门街道中 石像见证千年爱情

从昆明池七夕公园向东行约两公里,便抵达长安区斗门街道,这里保存着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牛郎织女石刻像。

牛郎织女石刻,俗称“石爷石婆”。一尊石像位于斗门街道常家庄村北,另一尊石像位于斗门街道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是西汉时期的石刻遗存。

牛郎织女石刻像(其一)

这两尊石像现位于常家庄村和斗门镇内。据专家考证,石像确为汉武帝时期所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牛郎石刻,为圆雕上半身像,通高1.92米,宽1.30米。石像头部较大,面稍左倾,短发,阔额,宽眉。交襟上衣,腰间束带。右手半举,左手平置胸前。织女石刻,为圆雕跽坐像,通高2.30米,宽0.90米。石像发辫后垂,面庞丰腴,口鼻稍残,有后人补刻痕迹。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腹前。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石像细节已模糊,但整体轮廓依然清晰可见。

这两尊石像是中国现存最早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相关的实物遗迹,于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不仅见证了昆明池作为“天河”的原始布局,更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汉代宫苑到现代公园 西安的七夕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昆明池与牛郎织女石像,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意象。汉武帝开创性地将天文现象、神话传说与实体景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爱情地标”。这种将抽象文化具象化的做法,体现了古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西安的七夕文化之所以深厚,正因为它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证。不同于其他地方仅以传说或习俗形式存在的七夕文化,西安的七夕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承载物。千年的石像和重现的昆明池景观相辅相成,共同诉说着这个城市与七夕节的不解之缘。

今天,当人们在昆明池七夕公园参与现代七夕活动后,再到斗门街道瞻仰千年石像,完成的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种从实物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完整体验,让西安的七夕文化更加立体和深刻。

毋庸置疑,西安的七夕文化,既有宫廷的恢弘大气,又有民间的朴实真挚。既是浪漫的爱情表达,又是精湛的工艺展示;既是古老的传统延续,又是现代的文化创新。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内涵,正是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所在。

七夕佳节,来西安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安以它特有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让现代人依然能够触摸到千年前的浪漫与智慧。昆明池水波粼粼,牛郎织女石像默默伫立,它们共同讲述着一个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也见证着古都西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锐意进取的昂扬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旅游   昆明   西安   石刻   千年   浪漫   网络   石像   斗门   文化   汉武帝   牛郎织女   天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