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取消10场,C类赛事成鸡肋,马拉松赛道正在变天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胡玲玲 杜嘉文

“钱交了,房订了,眼看比赛没几天了,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取消。”陈明盯着手机屏幕上临汾半程马拉松的取消通知,手指反复滑动,仿佛想从中找出另一种可能。

临汾半程马拉松组委会通知短信

过去一周,至少10场马拉松赛事官宣取消,近十万跑者跟陈明一样,被迫调整行程。与此同时,“县区级C类马拉松今后将不再举行”“欢乐跑将被踢出马拉松赛事”等消息潮水般在跑友圈蔓延。

2025翁源半程马拉松赛事运营服务终止公告

诸多官方和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显示,收缩马拉松举办城市和范围,将成为不可逆的方向。而脱离了马拉松的欢乐跑,则可能消沉甚至消失。如何在全民健身和经济、文旅等方面达成平衡,不仅考验C类赛事举办城市,更将考验A类认证赛事城市的接待和处理能力。

马拉松的“赛道”正在变天。

7天超过10场马拉松取消

作为下半年黄金赛季的起点,10月的马拉松赛场刚打开窗口,竟迎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取消潮”。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蠡县半程马拉松、临汾半程马拉松等共计10场马拉松赛事先后宣布取消。与以往特殊原因取消不同,很多赛事是临近开赛时才突然取消或调整的。

原定10月12日在四川宜宾举行的赛事“宜马”,在开赛前3天凌晨突然取消10公里精英赛和5公里欢乐跑;南充嘉陵江马拉松同样宣布取消欢乐跑,马拉松与半程马拉松项目将如期照常举行。

备战数月的临汾半程马拉松,对于跑友陈明而言,最终停止在赛前6天突如其来的短信通知上。值得注意的是,直至9月30日,也就是开赛前12天,当地交警还在发布赛事期间的交通管制通知。

“如果取消赛事,是为了走向更规范,那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作为一名拥有多年经验的马拉松跑者,陈明见证过不少因“一窝蜂”办赛而产生的乱象。“去年参加过的长治半马,赛道绕着湖边设计,有些狭窄,跑起来感觉憋屈,接驳车也有些远。”

部分小型赛事在体验与安全上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有些比赛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难以配齐,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很难预料。”但临近赛期取消,在他看来更不是好事。一来干扰了跑步人的训练和比赛节奏,二来给跑友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陈明认为,除了基础的退费之外,赛事组委会若能提供诸如后续赛事的优先报名资格、或与运动品牌合作的消费优惠等补偿方式,或许更能体现用心,“这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是对跑者过去训练付出的认可。”

而在另一边,部分赛事的横幅已在起点飘扬,补给站点设置完毕,只是它们今年等不到那些奔跑的身影。为了弥补这份缺憾,一些组委会选择将参赛包邮寄给跑者,以作留念。

C类马拉松已成鸡肋

那么,多场马拉松集体被“喊停”,出于哪些考量?

10月9日,记者拨通多家临时取消赛事的组委会和主管部门电话,得到的回应几乎如出一辙:“赛事调整”和“上级安排”。当被问及取消原因的细节,均不愿做出更多回答。

其中,临汾半程马拉松组委会在电话中解释称,取消原因一是近期区域内多雨,路面湿滑,可能影响选手安全;二是接到上级指示要求,需要配合统筹区域内其他重大安排。

唯一留下书面痕迹的是还未招标完成,预计将于11月举行的广东翁源半程马拉松,其在政府采购网公示了取消原因,即“由于马拉松政策新规,区县级及以下的C类马拉松赛事将全面停办”。

马拉松的C类赛事,主要指的是由地方田协或属地监管单位认证,标准相对宽松,主要服务区域性、群众性的赛事。

“省内很多赛事都是C类,这类比赛成绩不能进入田协认证系统,但对很多没有中签A类赛事的跑者来说,C类赛事同样是保持训练状态和检验训练成果的比赛。”济南跑步爱好者胡先生表示,C类赛事同时也是县区级文旅发展吸引人气的方式之一,不能简单地看做是纯粹的马拉松赛事。

当然,很多C类比赛因为不受田协严格管理,在组织方面路线粗糙,近些年也频发引发一些是否应该取消的争议。尽管业内已感受到政策收紧的明显信号,但截至目前,无论是中国马拉松官网还是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均未对外发布任何相关取消C类赛事的正式文件。

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循。今年8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表示,马拉松是极限运动,极限运动不等于健康运动,马拉松不能作为全民推广的健康运动方式。

青岛平头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戈在马拉松赛事运营领域深耕多年。针对近期多场赛事集中取消的现象,他认为这是规范办赛的信号,进一步强化了赛事前后的监管,“有能力才能办赛正成为行业的基本准入门槛,此前部分比赛的奇装异服、国外选手捞金受到诟病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更受关注的是,近期一系列官方动作在推动健康跑、欢乐跑等短距离项目与马拉松项目两者的分离。

在李戈看来,“目前的国民收入水平和跑步习惯,尚不足以支撑所有马拉松赛事全部满员运行。”他举例说,像济南这样的省会城市,招募3万名全马、半马选手并不困难,但对一个县级市而言,招募1万名马拉松选手几乎难以实现。

这就导致A类赛事抢破头,其他赛事无人问津的现象发生,也就是跑者评论里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地方政府既要倡导全民健身,又要拉动本地经济,将马拉松、欢乐跑两类赛事合并举办成为现实选择。”李戈分析,这种模式虽能有效降低人员、物料、封路等成本,实现资源利用,也因参赛人群混杂、管理难度大,而埋下安全隐患。尽管面临短期阵痛,李戈认为,“随着跑步人群基数的持续扩大,将健康跑类项目剥离或独立办赛是必然的选择。”

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马拉松需要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赛事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00万人次。把寒冬与酷暑都算上,全年平均每天有2场以上的路跑赛事举办。

然而,与这一火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在中国马拉松官网完成注册的赛事运营单位仅有180家。换言之,平均每家运营商需一年同时承担4场左右赛事的组织工作,“兼项”压力可见一斑。

运营力量的捉襟见肘,也直接反映在参赛者的实际体验中。纵观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跑者反馈,“差评”多集中在几个共性问题上:赛中补给物资短缺、赛前赛后领物与冲线环节秩序混乱、赛道设置与体验不佳等。

而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有充足的预算,再聘请专业的运营公司来执行,赛事不会陷入这样的混乱,更难以引发后续的负面舆论。问题恰恰出在:地方想把赛事办起来,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没有专业的团队去落地执行。

行业“下半程”该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益

其实马拉松的繁荣,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成本压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据媒体披露,除极少数马拉松外,多数赛事仍需财政资金投入。

西部某运营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半马中标金额在100多万元(B类赛事)到300万元(A类赛事)不等,全马一般招标价能到400万元到600万元。一些县区市办赛动辄向域内中小企业摊派、分配赞助任务,给企业正常运转平添资金压力。

“若将时间线拉长,或许存在更循序渐进的解决办法。”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当前政策希望通过项目分离推动赛事专业化,但现实是多数赛事仍需借助健康跑等大众项目聚拢人气,“不过政策方向已定,作为执行方,我们只能适应。”

从运营效益角度,该人士也算了一笔账,“同样是万人规模,运营方更倾向于服务半马和全马选手。这些选手多来自外地,带动文旅消费的能力强。而健康跑选手报名费偏低,且以本地居民为主,服务成本一样,这样一来,如果只举办欢乐跑,赛事整体收益是下降的。”

这一选择也契合地方政府的考量。外地选手在住宿、餐饮、交通和旅游等方面带来的综合消费,通常是本地选手的数倍。显著的经济效益差异,使地方政府更青睐能吸引大量外地选手的专业赛事。

“很多城市周末都有各种健康跑,但几乎只有免费才会有人参加,收10元报名费可能都报不满,很少能有饮料赞助,更别说服装赞助了。”西南某地区的赛事运营方也直言,失去马拉松“光环”的加持,“欢乐跑”的赞助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单独举办健康跑等短距离赛事风险更小、成本更低,但该运营方仍坦言,“单纯举办欢乐跑,影响力和号召力减弱,规模连达到千人都很困难。”在他看来,渐进式发展更符合行业现状,“让赛事随着市场成熟度自然分层,像现在的北马、厦马那样自成体系,或许是更理想的路径。一刀切地要求所有赛事立即分离,反而可能操之过急。”

“赛事数量总体会减少,但高品质赛事会增加。”李戈预测,“对地方政府来说,现在有了规范化的要求,肯定会进一步调整策略,增加投入,把赛事办得更好。”

(应受访者要求,陈明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2

标签:体育   赛道   鸡肋   马拉松   赛事   临汾   选手   欢乐   健康   翁源   项目   地方政府   组委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