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屑多、腿干燥,不少人一脱裤子就发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皮屑,看着吓人。

这种情况多数不是皮肤病,而是身体在提醒你:维生素摄入不够。皮肤干燥、起屑,背后很可能是某些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尤其和维生素类营养关系密切。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就像一堵墙,靠各种营养“砖瓦”支撑起来。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和某些水溶性维生素,是这堵墙“保湿”和“修复”的关键。
一旦缺乏,皮肤最先“露馅”,干、痒、脱屑这些信号很常见。

很多人以为皮屑只是洗澡太勤、天气太干,或者皮肤过敏,其实很多时候问题根源在饮食。
特别是现代人饮食讲究快、省、少油少盐,反而容易忽视了对皮肤有益的营养。长期下来,维生素缺口越拉越大,皮肤自然不“听话”。
皮肤大量掉皮屑,除了环境因素,更可能是体内缺了几样关键营养。下面这几种维生素,是皮肤健康的“守门员”,缺哪一种,都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起皮等问题。

①维生素A
这是皮肤表层细胞的“营养砖”,负责维持皮肤的正常结构。一旦缺乏,皮肤屏障功能就会减弱,容易粗糙、干裂、起皮,特别是胳膊、腿、手肘这些地方最明显。
很多人秋冬一到,腿上就开始“掉雪花”,其实就是身体缺了这类脂溶性维生素。
不少人盲目追求低脂饮食,油吃得太少,维生素A的吸收效率跟着下降。
建议适当摄入一些动物肝脏、蛋黄、深色蔬菜,尤其炒菜时加点油,更有利于吸收。

②维生素B族
这一大类营养素是皮肤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工具箱”。
缺了维生素B2、B6、烟酸等,就容易嘴角干裂、皮肤粗糙、甚至脱皮发红。尤其是腿部、面部这些曝露部位,最容易出现问题。
很多人常年不吃粗粮、杂粮、豆制品,主食只吃精米白面,维生素B族摄入远远不足。适当增加全谷类、坚果、瘦肉、豆类,有助于补足这类水溶性维生素。

③维生素C
这是身体的“胶水”,能帮助合成胶原蛋白,维持皮肤弹性和修复能力。缺了它,皮肤容易干燥无光,甚至出现小出血点、毛孔粗大、易发瘙痒。
有些人觉得维生素C只是“感冒药”,其实它对皮肤状态的影响更明显。
新鲜蔬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但不少人蔬菜吃得少,水果懒得洗,摄入量常年不够。
特别是外卖族、快节奏工作人群,要有意识多吃一些新鲜果蔬,尤其是猕猴桃、柑橘、辣椒、西蓝花这类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④维生素E
这是皮肤的“护肤油”,能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伤害,延缓衰老、保持皮肤滋润。
如果缺乏,皮肤容易干裂、老化,尤其在寒冷干燥的季节问题更加明显。维生素E也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柔软度,减少细纹和脱屑。
平时适当吃些坚果、植物油、绿叶蔬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E。但别过量补充营养品,食物摄入才是长期可行的方式。

很多人一看到皮屑就下意识涂药膏、换洗护肤品,但这些只是“治标”。如果身体里缺了维生素,再贵的护肤品也救不了干皮。
有意思的是,很多年轻人明明天天敷面膜、用身体乳,皮肤还是干得起皮,反而是有些吃得杂、油水足的中老年人,皮肤反而更滋润。这不是护肤品的问题,而是饮食结构决定的。

皮肤健康,其实也是“从胃里长出来的”。靠外部护理只能解决表面问题,真正想让皮肤不掉屑、少干裂,还得从补足日常饮食中的营养下手。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习惯会悄悄“偷走”你身体里的维生素,让皮肤状态越来越差,注意这些细节,能帮你少掉不少皮。

长期熬夜
晚上是身体修复的关键时间段,熬夜会打乱激素水平,影响维生素的代谢。
尤其维生素B族和C,在压力大、睡眠少的状态下消耗很快,皮肤也会跟着起皮、粗糙、出油。
建议规律作息,尽量在11点前入睡,给身体一个修复窗口,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才不会白白浪费。

过度节食减肥
不少人为了减肥控制主食、拒绝油水,结果维生素摄入量大打折扣。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E,很容易因为食物太“清淡”而摄入不足,导致皮肤干巴巴、失去光泽。
减肥可以,但不能失去营养。建议控制总量的同时,确保营养密度,比如少吃糖,多吃富含维生素的全食物。

只吃外卖快餐
长期依赖外卖,食物种类单一,维生素摄入自然不足。尤其很多快餐蔬菜少、加工重,维生素C、B族、E等含量极低,吃久了皮肤问题自然找上门。
建议每周至少自己做几顿饭,哪怕是简单煮菜配蛋,也能帮身体补足不少关键的营养素。

除了饮食调整,皮肤干燥掉皮的人还要注意补水和保湿。
喝水不够、洗澡过热、洗澡太勤、空气太干,都会加重皮肤水分流失,让皮屑掉得更多。建议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控制在40度以下,洗完及时擦身体乳,帮助锁水。
适当运动也有助于皮肤状态。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代谢,有助于营养物质输送到皮肤表层,修复皮肤屏障,减少脱屑。
每周保持3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把皮屑当皮肤病,其实很可能是身体缺了基本的营养。
与其一味外抹,不如从吃得对、睡得好、动得勤这几件事做起。皮肤问题往往是生活方式的反映,认真对待每个小信号,身体自然回馈一个更好的状态。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3.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Micronutrients-VitaminsandMinerals”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