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很多地方都爆发了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在这些起义军中,战斗力较为强悍的的“闯王军”逐渐展露头角,转战襄阳、河南,陕西等地,兵力强盛时期曾一度达到百万之众,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后勤人员和军队家属。
公元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闯军以为数不多的兵力攻破了多朝古都北京城,并且四面开花,还占领了中原地区大片地域,本来李自成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草根出身建立王朝的皇帝,结果他这个政权只维持了短短42天就宣告灭亡,他自己也死于普通农民之手。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自成的速败,短短42的皇帝,在位时他究竟干了些什么?至少有四件错事把他送上了绝路。
一、驭下不严,劫掠京城。
李自成的闯军起义对付明军,主要采取的是多点突破的战略方针,所以在初期攻破北京城时,闯军的兵力只有两万多,这时,李自成尚能较好的约束自己的士兵和将领。虽不如刘邦进咸阳时的“约法三章”,却依然让惶恐的百姓稍微安定。
本以为能够有一次平静的改朝换代,不曾想,随着越来越多的闯军冲入北京城,李自成的约束成为了一句空话,大量的京城百姓遭到闯军的劫掠,一时之间哀鸿遍野,百姓们妻离子散,完全陷入了痛苦之中。后来的清军来攻,北京百姓不以清军为异族反以闯军为叛逆,可想李自成放任抢掠的后果。
二、天下未定,急于享乐。
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其实并没有完全平定天下,本应该“广积粮,缓称王”的他迫不及待称帝、选妃,还想着霸占崇祯皇帝的妃子,爱妾,最后发现不少已经自尽和逃亡,未能如愿的他连宫女都不放过,强娶了一位宫女为妃。这样的行为不但让明朝遗臣不齿,就连闯军内部将领都觉得颇为荒唐。
除了美色,金银财物自然也不会少,北京城上至富商下至百姓的被劫掠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有李自成个人敛财的原因。就连后来的清朝都认为李自成死后留有闯王宝藏,可见李自成个人急于享乐的程度。
三、政治上糊涂,无可用能臣。
按照常理来说,李自成既然打算称帝,就应该开始物色重用一批政治力较强的官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国家的制度,而闯军大多农民出身,能臣并不多,本来利用一些优厚条件善待部分有能力的亡明遗臣是个不错的选择。
结果糊涂的李自成来个“官员纳贡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北京城明朝旧官吏按品级和职务交钱,官越大,交越多。且不说这些官是不是都是贪官,都有钱,就单单明朝末年的四处打仗,国库和京官就不见得有多少银子,更别说一些有识之士。
这种制度一出,李自成根本得不到善于治国的人才,闯军自身本就缺少谋臣,这样一来,根本形成不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败亡不过时间问题。
四、军事上自大,坐失先机。
自明仁宗开始,明朝就将北京城打造的固若金汤,当年英宗被俘,数十万瓦剌骑兵都未能撼动的京城,被李自成两万军队攻入。可以说李自成在对抗清军时是占尽先机的,毕竟八旗军前期也就是满八旗,论人数也就是10余万,吴三桂的关宁铁骑4万余人都能周旋良久。
谁知,自大的李自成看着自己的部队源源不断的进入北京城,就开始无视对手了,先是下令诛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后又强抢了吴三桂的小妾,让一度打算投诚的吴三桂和关宁铁骑来个逆转。调转枪口的吴三桂凭着区区几万人和闯军二十余万交手,居然坚持住了,可以想象经过北京城享乐的闯军已经虚弱到了何种地步。
这时的皇太极,多尔衮趁吴、李二人两败俱伤之际,挥师而来,轻松的摘取了李自成灭明的胜利果实,让人唏嘘不已。试想,如果李自成能在军事上清醒一些,尽全力拉拢战力不俗的吴三桂,将他的关宁铁骑纳入麾下,再依靠北京城的稳固城防,八旗骑兵未必就能攻下北京城。那时候谁掌天下就犹未可知了。
总的来说,李自成的败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的政治、军事、经济观念和理政能力等多个问题的短板也是相当的突出。他的失败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他进北京城后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和民心相悖的,也不符合他起义时所彪炳的“均田免赋”,最终自然是事业化为泡影。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