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200亿,商家被抽成,骑手被重罚,外卖大战最后赢家是谁?

外卖大战商业博弈的背后,究竟谁是赢家?

用一组可比数据衡量,相较于去年二季度,今年二季度美团经营利润减少115亿元,京东减少147亿元,阿里巴巴减少103亿元。

单看经营利润降幅,阿里巴巴似乎略胜一筹。

但深入分析三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会发现,没有一家能称得上“过得好”。

按理说,外卖市场集中度较高,为何仅数月交锋,企业就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利润缩水?

既然都在亏损,为何还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仅凭借利润降幅较小,就能判定阿里巴巴已然胜出,美团与京东彻底落败吗?要解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外卖平台的盈利模式说起。

以美团为例,根据2021年年报来看,外卖业务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三项,配送服务费、佣金以及广告营销费用。

其中,佣金与广告营销费用较易理解,佣金向商家收取,费率通常在6%至8%。

打开美团外卖,部分商家右下角标注“广告”字样,意味着该商家向平台支付了广告费用。

配送服务费虽字面意为向商家收取的配送相关费用,但实际构成更为复杂,其中还包含补贴,因此主要由向商家收取的配送费与补贴费用两部分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配送服务费并非盈利项。

据可统计数据计算,2021年至2023年,每单外卖的配送收入始终低于配送成本,简单来说,这三年间美团外卖每配送一单便亏损一单。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数据并非绝对精准,例如2021年至2023年的每单配送收入中,还包含了到店酒旅业务的收入。

既然配送服务不盈利,外卖业务又如何实现整体收益?答案藏在年报披露的盈利逻辑中,外卖业务要实现盈利,必须依靠佣金收入覆盖配送服务的亏损。

那么,为何规模庞大的外卖平台,在数月大战后经营利润会大幅下滑?核心原因在于配送服务的亏损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每单外卖的配送服务费保持在一定水平,而到2025年第二季度,假设外卖订单量为74亿单,每单配送服务费直接降至3.2元,降幅显著。

配送服务费下降的关键原因,正是补贴的持续加码。

外卖大战初期,各平台推出百亿补贴、500亿补贴计划,到了竞争焦灼阶段,甚至提出无上限补贴。

大规模补贴直接导致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陷入亏损境地。

即便如此,三家企业仍不断投入资金,背后各有战略考量。

先看美团,要刺激用户下单,每单补贴1元至2元看似不多,但结合其盈利现状,这样的补贴力度已足以对其造成巨大压力。

美团每单配送本就亏损,需依靠商家佣金与广告营销费用填补缺口,可实际盈利空间十分有限。

2024年,美团平均每单商家佣金约3.6元,其中还包含到店酒旅业务的佣金,扣除每单近1元的配送亏损后,外卖业务每单实际盈利不足2元,若剔除到店酒旅等更赚钱的业务,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正如行业观点所言,京东外卖的利润率不会超过5%,而无论是京东还是美团,若与平台总交易额对比,利润率能超过5%已属“暴利”。

在单单盈利微薄的情况下,美团要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承担每年数百上千亿元的工资、研发、广告支出,就必须依靠规模效应。

一旦订单量下滑,被京东、阿里巴巴抢占市场份额,企业盈利将难以为继,因此美团不得不参与补贴大战,通过持续投入保住市场规模。

京东与阿里巴巴的入局,同样是出于捍卫自身核心业务的需求。

从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美团每单佣金持续增长。

由于商家佣金率长期稳定在6%至8%,佣金金额增长意味着美团外卖的客单价不断提高,平台上高价值商品的占比持续上升。

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美团外卖中饮料、零食、3C产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类实现显著增长,而这些品类过去正是京东、阿里巴巴的核心优势领域。

美团在外卖领域的品类扩张,实则是在抢占京东、阿里巴巴的传统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京东推出外卖闪购业务,阿里巴巴发力淘宝闪购,既是应对美团的竞争,也是在尝试打破原有电商格局,争夺更多市场机会。

正如行业趋势所示,即时零售成为各平台重点布局的领域,这场竞争不仅是外卖市场的份额争夺,更是整个电商行业的重新洗牌,赢者有望实现“通吃”。

但看外卖业务,今年二季度美团利润减少115亿元,京东减少147亿元,而阿里巴巴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投入带动淘宝月活跃用户增长25%。

许多因外卖下载使用淘宝的用户,会顺带购买其他商品,间接拉动阿里巴巴其他业务收入增长。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三家企业整体盈利情况,今年二季度美团利润减少110亿元,京东减少113亿元,阿里巴巴减少103亿元,阿里巴巴暂时处于微弱领先地位。

打随着三大巨头二季度财报一出炉,数据看得人直呼魔幻,阿里净利润335亿,同比下降18%,看着是亏了,可再看对手,美团净利润暴跌89%,惨到不忍直视,京东净利润也直接腰斩,降幅达50.8%,算下来三巨头总共少赚了200多亿。

“三家企业仅在现有市场内相互争夺用户”的假设,实际市场格局可能出现三家企业共同推动市场规模扩大的走向。

回顾移动互联网发展历程,电商、团购等领域的竞争,看似是企业间的“地盘争夺”,实则是在共同开拓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外卖大战或许也将呈现类似趋势,三家企业可能通过竞争共同做大即时零售市场,而被挤压市场份额的,可能是传统线下行业。

以分众传媒为例,其与支付宝合作的“碰一下”项目颇具代表性:用户在电梯内看到广告时,用手机触碰广告屏幕即可领取优惠券,并跳转至淘宝下单,15分钟后外卖就能送达。

这种消费模式正在改变用户的购物习惯,原本在便利店购买的商品,如今通过外卖平台就能快速获取。

美团招募闪电商加盟,打造类似便利店的闪电仓,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

当外卖平台能以更快速度送达日常消费品,传统便利店的市场空间必然会受到挤压。

除了便利店,消费品的营销模式也可能随之改变。

过去依赖线下货架陈列吸引消费者,未来可能更多转向线上平台推广。

当前,各平台的竞争已不仅限于外卖领域,而是全面布局即时零售。

美团明确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阿里巴巴重启口碑网、高德地图开展自营团购业务,都彰显了对这一市场的重视。

即时零售在餐饮领域表现为外卖,在其他领域则是对传统电商渠道的重构,原有稳定的行业格局正被打破,新的市场秩序正在形成。

最终,即时零售市场可能诞生一家或多家领军企业。

而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看,京东在员工保障方面的表现值得关注,其中1200多名退休骑手每月可领取5350元退休金,且享受医保全覆盖,这样的员工福利体系在行业内颇具竞争力。

这场外卖大战,既是企业间的战略博弈,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无论最终竞争格局如何,只有回归商业本质。

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同时实现自身健康盈利,企业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行业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骑手   重罚   外卖   赢家   大战   商家   阿里巴巴   佣金   业务   企业   服务费   平台   利润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