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前跟大家聊过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各大厂通过舆论来成功维权的例子越来越少了?”
笔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分享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链接:
对于笔者的观点,有网友提出异议。认为会闹才有糖吃。
而参考的案例为前一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的残疾员工(腿部不正常)被hrbp歧视开除的案例。舆论大了,公司响应迅速,开了hrbp。
针对网友的观点,笔者给出了回复。
“一案一议,千万别用她那个案例去套。她的先天的一些条件,你其他人达不到。”
至于为何这么说?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聊聊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ESG评级。
△图片来源:MSCI
什么是ESG评级?
ESG评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投资人识别企业潜在的非财务风险。
举个我们互联网人最熟知的案例!当年拼多多一员工加班猝死,隔天市值蒸发134亿美元。这就是ESG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冲击的很经典的一个案例。而ESG评级的运作机制就是通过持续追踪企业的风险敞口,帮助投资人规避那些不可控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缺口比较大的企业。
回到前文网友提到的残疾员工维权案例。这里网友所谓的“闹”能成功,关键就在于她具备一些先天的条件,那就是腿脚有一些不方便。
△图片来源:MSCI
2023年,MSCI发布了《ESG争议事件方法论》。其中明确指出,ESG争议事件的最终评估结果取决于三大特征指标:其一,ESG争议事件的严重程度;其二,被评公司在争议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性质;其三,ESG争议事件的进展状态。
而在2024年4月MSCI发布的《ESG评级方法论》,MSCI仅依据ESG争议事件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对议题管理得分进行相应扣分的数值。
具体而言,MSCI对ESG争议事件严重程度的评估,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伤害性质,即事件对企业、社会、环境等造成的损害性质;二是影响规模,也就是事件所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
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司存在不良文化,如涉嫌歧视、缺乏公平公正等,或者公司治理和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进而引发ESG争议事件时,MSCI便会认定被评公司存在相应的风险管理结构性问题。
而这里所谓的不良文化就包括涉嫌歧视这类敏感问题。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得力老板陈学强在第一时间遇到舆情就要亲自下场道歉的主要原因。
哦,对了。
之前文章发布后,笔者又收到了一篇网友的投稿。
某大厂一员工就因在小红书发布企业不良言论被公司法务取证了。笔者只公开一段,望见谅!
2025年6月24日,xx公司以不胜任工作,经调岗(或培训)后仍不胜任工作为由解除了xxx的劳动关系。xx公司称xx无法按要求及时完成工作,其上级、人力、对接业务部门均对其予以负面评价。xxx2024年第三季度绩效考核被评为C为不胜任工作,公司给其反馈并制定改进计划,xx既回复也不签字,不服从公司管理。在2025年上半年绩效考核中仍被评为C,故可认定其不胜任工作。另xx在小红书xx账号中对公司发表负面言论,影响公司名誉,双方丧失信任基础。其在负面言论中表示仲裁结果胜诉可以拿到赔偿金,可见其并非想要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就其所述公司提交《处理意见(含0A系统沟通)》《2024年绩效考核反馈邮件、改进计划、培训课程》《2025年上半年绩效考核情况》《自媒体小红书发布不当言论记录》作为证据。
2、
今日,互联网坊间八卦获悉,BOSS直聘发布招聘者违规行为专项治理第一期进展通报。
为营造安全、平等、友善的求职招聘环境,BOSS直聘持续开展对招聘者违规行为的治理,2025年6月至8月,平台重点打击三类违规情形:
月均封禁涉招聘性骚扰账号超300个,涉招募色情助理账号超330个。
专项治理期间累计封禁相关违规账号近2000个。同时,对证据确凿、情节严重的违规招聘者,安全团队向其所在企业通报,建议内部处置与培训整改。
3、
昨天网上热传的一则爆料。
关于这事,笔者不做任何评价。
不过,大家不妨将这则爆料与 2022 年映宇宙发布的相关声明结合起来看,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
而说到直播公司涉嫌违法的案例,笔者给大家曝光过太多!
随便上几张图。
北京朝阳一互联网公司被端
广州科韵路一直播公司被端
近年来,因为所在公司涉嫌犯罪,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屡见不鲜。
就笔者所知的几家公司,最终涉案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包括工资等违法所得。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是来打工的,公司犯罪与我无关。但笔者在这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种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以是否直接参与公司的犯罪活动为标准来区分员工,员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直接参与公司犯罪活动的员工,客观上直接参与了犯罪活动,主观上也认识到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否认识到是犯罪,并不影响罪名的成立),很可能会构成犯罪;不直接参与公司犯罪活动的员工,只是为公司的犯罪活动提供了帮助,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主观上是否明知公司的经营模式,如果证据可以证明对公司的经营模式存在主观明知,那么是可能会构成犯罪的(如果是单位犯罪,也很可能会不构罪)。
劳动者作为普通员工,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知晓用人单位的经营行为是否涉嫌违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对于管理者的安排言听计从。但笔者在此还是需要提醒广大职场人,在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内容时一定要具有风险防范意识。
有向上想挣钱的心是好的,但是当你路线不明确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然可能得不偿失还身心俱疲。千万不要以自己不知情的缘由来说明自己的无辜,在法律面前,不会因为你不知情触发法律而不处罚你,真当你遇到事,追悔莫及。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