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最了不起的能力

作者 | 帆书 · 暖葵向北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当生活“坑”你时,别急着认输,或许你只是掉入了思维的陷阱。


今天推荐的这本《生活的陷阱》,将带你重塑思维认知,走向幸福之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常常下意识否定自己,从而产生愤怒情绪。紧接着内心开始陷入激烈的自我拉扯,最终,在纠结挣扎中悄然陷入抑郁状态。


或者在成长中已然学会接纳自己,但痛苦为何依旧反复来袭?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我们思维被禁锢了。


百万畅销书作者路斯·哈里斯博士在《生活的陷阱》一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当下,并明确行动意图,就能收获内心的满足与解脱。


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思维观念,却有着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威力。


作者凭借这一思维理念,从爱子患自闭症的阴霾中,一步步蜕变成为走出困境收获幸福的践行者。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会放下执念,重塑思维,才能重塑自己的人生。




思维局限,是反复痛苦的根源


作家亚伦说:“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思维’。”


在《生活的陷阱》中,作者哈里斯博士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40岁那年,当他突然得知一岁多的儿子被确诊自闭症时,本应处于人生最幸福阶段的他,直接遭受了致命一击。


从此之后,他夜夜难眠,满脑子都是“这孩子这辈子完了,我们一家也完了”这样绝望的念头。


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传统的依赖,在孩子的治疗上,他也只相信传统治疗方法,拒绝新观念。


随着孩子的状况毫无起色,他的痛苦与日俱增,陷入了反复循环。


直到在心理学家的引导下,他才开始慢慢接受新观念。


一次深夜,哈里斯博士像往常一样在网上搜索自闭症相关资料,偶然发现了一种能够训练自闭症儿童缺乏技能的创新方法。


最终,他成功帮助儿子走进了幼儿园,自己也终于找回了曾经失去的幸福生活。



就像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当下的困境蒙蔽双眼,陷入既定思维无法自拔。


在影视剧《漫长的季节》里,出租车司机王响原本过着平凡的日子,却突遭横祸。儿子王阳意外溺亡,妻子罗美素无法承受丧子之痛,不久后也撒手人寰。


从那之后,王响便一头扎进了对儿子死因的追查中,满心满眼只有一个念头:找出真相。


十八年来,王响不放过任何细微线索,满心都是对过去的执念,哪怕亲友们劝他向前看,尝试开始新的生活,他也充耳不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思维局限了。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我们内心总是不愿意去接纳已然存在的事实。


实际上,真正对人造成严重打击或让人陷入困境无法自拔的,是我们将事情过度负面化的“灾难性思维”。


比如,哈里斯博士把“孩子得自闭症”这个事实,想象成一个“悲惨故事”。


《漫长的季节》里的王响,把“儿子王阳意外溺亡”归咎于自己的疏忽,认定这是一场不可饶恕的悲剧。


这种思维局限,会导致我们无法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陷入自我否定和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错过许多可以改变现状的机会,也让我们难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它不仅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法看清生活的多面性,更束缚我们的心灵,难以接纳生活得更多可能性。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思维局限不仅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它还可能在家庭、社交、职场等各个层面产生连锁反应。


只有打破思维枷锁,以积极心态拥抱现实,才能挣脱痛苦,重获阳光,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一旦思维禁锢,便会作茧自缚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作者在书中讲了他在26岁时,一度想要自杀的经历。


尽管身为医生的他,已在墨尔本购置房产,在外人眼里无疑是成功的。


但他在看病时,仅仅是按部就班对照检测数,感受不到工作真正的价值,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愈发绝望。


这种状态就是典型的思维禁锢,不仅会让人看不见当下拥有的一切,导致心态上出现负面情绪,还会错失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父亲深受思维禁锢影响的故事。父亲是传统时代的典型男人,本性纯良,却将内心世界紧紧封闭,对亲密感怀揣深深的恐惧。


作者多次尝试向父亲表达情感,都被父亲生硬地拒绝:“你不要跟我说这些。”


哪怕78岁罹患肺癌,经历癌症康复和高风险手术,父亲依旧拒绝情感的表达。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在幻觉间隙,父亲才终于放下所有防备,敞开心扉,回应了作者:“谢谢你,爸爸也爱你。”


父亲被传统观念的思维禁锢,既不愿表达情感,也不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这使他无法尽情享受家庭的温暖,亲手将许多幸福拒之门外。



思维禁锢不仅会让我们对身边已然拥有的美好视而不见,更会让我们难以体会真正的幸福。


长此以往,生活中的小确幸被一一错过,每一次与温暖相拥的机会都悄然溜走,人生的调色盘也只剩单调灰暗。


这种思维禁锢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知,还会在职场中抑制创新思维的迸发。


作者在工作中的迷茫绝望,以及作者父亲受限于传统观念,都是思维禁锢最好的例证。


当思想重获自由,禁锢的感知被瞬间唤醒,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藏着美好,幸福从未远去,日子重新充满了各种可能。



唯有重塑思维,才能走出至暗时刻


哈里斯博士提出一个原则:


“当我们怀着一种有价值的意图,全身心生活在当下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生而为人的一种荣幸。”



这需要做到三点:


1.活在当下:即全身心投入手中之事,保持专注。


我们的头脑常胡思乱想,与当下脱节,错失生活精彩。只有回归当下,才能有效应对痛苦与灾难。


为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书中提出“成为一棵树”的练习方法:


先把脚稳放地板,感受脚踏实地,仿佛扎根大地找根;


接着将注意力从腹部移到胸部,挺直身体,缓慢深长呼吸,留意胸腔、肩膀、腹部的起伏变化,至少做10次;


最后像树枝向天空伸展一样,激活全部感官,留意周围能看见、听到、嗅闻、品尝和触摸的一切。


2.明确意图:即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意图地决定行动。


面临困境做选择时,要探索真正重要之事,明确自身价值,创造生活使命感。


书中介绍的“甜蜜点练习”有助于我们找到价值:回忆人生高光时刻。


思考这份回忆体现的个人特质以及对理想行为方式的启发。通常,人生高光时刻都是与人和事深度联结、不计回报奉献之时。



3.感到荣幸:即当意图与当下在内心交融,就会带来美妙的荣幸体验。


把生活当作行使荣幸的权力,感恩活着,而非视一切为理所当然或把生活当麻烦。


书中给出一个例子: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妨想象一下,倘若失去视力、听力、手的功能,甚至难以正常呼吸,会是怎样的感受?


作者前段时间去看望他家的一个长辈,前往ICU,他看见那里所有人为了能够呼吸,身上戴了诸多器械,这让他意识到,能畅快呼吸都值得欣慰与感恩。


即便身处不幸,若能如此看待生活,就能充分利用它,感受荣幸。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的例子。斯金纳晚年被严重的白血病紧紧纠缠,生命垂危之际,被干渴折磨得苦不堪言,最后没办法只能向护士讨水喝。


护士端来一小杯水,他将这口水含在嘴里,缓缓咽下,说出了人生最后一句话:“哇,这太美妙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一小杯水带来的滋润,竟让斯金纳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一场景,不仅展现出他对当下感受的珍视,也隐隐传达出某种对生命终结时的坦然意图,以及能在最后时刻体会到这份微小幸福的荣幸。


下次喝水、散步或者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不妨全身心投入,去感受当下的状态,明晰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图,如此一来,便能真切体会到活在此时此刻的珍贵。


只有重建思维,遵循“当下加意图等于荣幸”的原则,为当下拥有的一切感到荣幸,才能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写在最后


正如作家韦恩·戴尔所说:“当你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时,你的所见也发生了改变。”


当我们跳出思维局限,以全新的思维重塑自我时,我们所认为的人生困境就不再是令人绝望的无底深渊。


哈里斯博士在《生活的陷阱》提出的“当下加意图等于荣幸”的原则,为我们重建思维、突破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点个「在看」,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走出人生的每一个至暗时刻。


作者 | 暖葵向北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美文   低谷   能力   思维   自闭症   作者   荣幸   意图   人生   困境   父亲   幸福   博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