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快马的速度,不少人可能受评书演绎影响,觉得能轻松达到日行八百里。但翻阅史料会发现,唐朝根本找不到日行八百里的记录。
目前能考证到的最高纪录,也就在日行五百里左右。这一点,从安史之乱的相关记载就能得到印证,而这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年给贵妃递送荔枝,真能比传递军报还快吗?
唐代快马的速度,远没有传说中那么惊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是在第六天收到的。
从范阳到长安的距离大致可考,据此推算,当时传递军报的快马速度,差不多就是日行五百里。这已经是唐朝快马能达到的极限了,可见所谓日行八百里,不过是评书里的夸张演绎,并非历史事实。
军报传递在古代关乎国家安危,是最紧急的事务之一,动用的必然是最优的马匹、最顺畅的路线和最得力的驿卒。
连这样的情况下,最快也只能达到日行五百里,其他事务的传递速度自然不可能超过这个水平。
既然军报最快日行五百里,那递送荔枝的速度又能有多快呢?要知道,荔枝的递送再受重视,其重要性也不可能超过关乎国家存亡的军报。所以,荔枝运输的速度必然不会高于日行五百里。
有人说从福州出发,三日就能到达长安,这样算下来日行得有七百里,这显然不现实。且不说道路的险峻程度,单从距离上看,福州到长安路途遥远,即便全程畅通无阻,也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内抵达。
再看运输路线,有人认为蜀道比岭南到长安的道路更有效率。但实际上,蜀道地形复杂,多山地峡谷,通行难度极大;岭南到长安的路线,过了五岭后可以换用湖南等地的大马,在平原路段能保持一定速度。
两者相比,蜀道的效率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在很多时候可能更慢。
影响运输速度的关键因素,还有马种。不同地域的马,适应的环境和具备的能力大不相同。《唐六典》明确记载,江南、岭南这些暑湿地区不适合养大马,所以监制的是蜀马。
蜀马体型小,优点很突出:吃苦耐劳,爬坡能力强,在山地行走是把好手。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 跑不快。世界上没有哪种马能集善于走山路、吃苦耐劳、速度快等所有优点于一身,就像人各有优缺点一样,马种也各有侧重。
在秦巴山区的荔枝道上,只能一直使用蜀马。这种马在山地都跑不快,更别说达到日行七百里了。即便放在平地上,以它的体型和体能,也难以完成这样的高速度任务。
茶马古道上用的就是蜀马,原因就是它适合走山路、能吃苦。但在茶马古道上,从没见过马帮纵马驰骋的场景,都是马夫牵着马慢悠悠地走。
由此可见,依赖蜀马的蜀道,根本不可能把荔枝以日行七百里的速度送到长安。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唐代快马的实际速度,还是从运输荔枝的路线效率、所使用的马种等方面分析,所谓日行七百里递送荔枝的说法,都更像是一个神话,而非历史事实。
#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故事#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