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5月6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互相取消限制、恢复全面接触。
简单说,就是中欧关系自2021年因制裁变冷后,现在全面回暖了。
中欧正悄悄走向更紧密的合作、甚至有可能结成经济同盟。
这对一直试图拉拢欧洲、孤立中国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2021年,欧盟突然宣布“冻结”与中方的高层交往,原因是他们引用所谓的“人权”问题。
紧接着,欧洲议会叫停了对《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已经谈了多年的合作项目就此停滞。
这项协定原本是中欧之间最重要的经贸协议之一,内容涵盖了投资保护、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
欧盟这一步骤,让本来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这场变化背后,美国的影子清晰可见。
2021年时,西方舆论频繁炒作对中国的负面议题,欧盟一些政客借机跟风表态,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他们认为和美国站在一起,政治上更有保障,结果却高估了美国的靠得住,低估了后果的严重性。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年初。
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整个欧洲的经济结构开始剧烈动荡。
原本依赖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和石油,突然几乎停摆。
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居民冬天取暖都成了问题。
工厂因为能源紧张,不得不临时停工、限产,尤其是化工、钢铁和汽车行业受到巨大影响。
最典型的事件发生在2022年9月。
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至今未能完全查明原因。
这条输气管道是欧洲能源命脉之一,一旦中断,整个欧洲天然气供应结构就乱了套。
美国这时对外大力推销自家的液化天然气,虽然能顶上部分缺口,但价格是俄罗斯气源的两倍多。
能源账单直线上升,工厂成本也跟着飙涨,一时间,欧洲制造业竞争力被拉低了不少。
除了能源,经济上的打击也没有停。
2023年起,美国加快推进“制造业回流”,开始对包括中国、欧洲在内的产品加征关税。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德国的汽车工业。
宝马、奔驰、大众等品牌多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极高,但随着新一轮关税出台,许多车型价格变得不再有竞争力,大批订单被取消。
法国方面也不好过。
从美妆、葡萄酒到机械零部件,出口美国的门槛越来越高。
欧洲企业眼看着美国说变就变的贸易政策,也开始反思是否应该另寻出路。
与此同时,欧洲内部对美国产品的态度也开始转向。
有些城市爆发过抵制可口可乐和特斯拉的小规模抗议。
虽说规模不大,但也透露出人们心中的不满。
这些年欧洲吃的苦头不少,而中国的态度一直相对稳定。
中欧班列照常运行,港口合作继续推进,各种技术交流也没彻底中断。
特别是在2023年底,中国还主动向多国提出重启经济对话、恢复投资谈判的意愿。
法国是最先响应的国家之一。
2024年初,法国总统带队访华,签署多个合作协议。
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农业科技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德国随后也派出了高规格的经济代表团,多位工业巨头亲自到中国参加洽谈会。
欧洲议会内的声音也开始变了。
很多议员开始重新审视之前的暂停决定,认为损人不利己,建议尽快恢复正常合作机制。
到了2025年春天,中方和欧方同步宣布,全面取消交往限制,这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虽然中欧高层交往曾经中断,但普通商贸往来从未完全停摆。
中欧班列就是最直观的例子。
到2024年,这条铁路货运网络已经延伸到欧洲25个国家、超过220个城市。
每天都有装满中国电器、机械、服装、家居用品的货柜车从中国西部出发,穿越中亚,抵达欧洲腹地。
欧洲方面则通过这条线路,把奶粉、葡萄酒、化妆品、机械零部件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是欧洲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之一。
电气设备、通信产品和电脑出口额合计超过2000亿欧元。
而中国从欧洲进口的商品也不少,除了高端设备,还有很多日常消费品。
2024年,欧盟对华出口达到了2133亿欧元,说明双方市场已经深度互相依赖。
就在宣布全面恢复交流前不久,欧盟方面还作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决定。
暂停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这个调查原本是针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指责价格过低、冲击本地产业。
不过,随着调查推进,欧洲不少车企发现,如果真要严格执行高额关税,受到冲击的可能不是中国品牌,而是那些与中方合作紧密的欧洲企业自己。
大众、雷诺、标致等品牌在中国都有合作生产基地。
一旦脱钩,反而会影响整个产业链。
欧盟最终宣布暂停调查,等于在政策上给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松绑”,也给其他产业释放了积极信号。
过去几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之间的博弈也更加频繁。
中欧之间虽然一度有分歧,但从实际利益来看,双方根本没有根本性冲突。
中国没有欧洲的地缘政治问题,也没有历史仇怨,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相反,在贸易、技术、环保、产业链等方面,有大量的合作空间和共同诉求。
很多时候,不是说谁站在哪一边,而是现实推动着国家做出更理性、长远的选择。
经历过能源危机、贸易冲击和政策动荡后,欧洲越来越看清一点:
要想稳定发展,必须有更多可靠的经济伙伴。
而中国恰好就是那个可以深度合作的对象。
这一次,取消交往限制只是一个起点。
后续的经贸往来、技术合作、人员交流,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迎来一波提速。
对中欧双方来说,合作从来不是谁依赖谁,而是彼此都在寻找最合适的方向。
直新闻:2025-05-06《外交部证实:中欧同步取消限制》
纵览新闻:2025-05-07《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
中国网:2025-05-07《中欧班列:丝路新动脉,赋能全球经济新格局》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