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弹幕刷屏、也没有解说靠“造梗”上热搜的年代,中国观众是怎么体验体育激情的?
答案很简单——靠一个男人的一副永远在线的嗓子。
这个男人叫宋世雄,他的赛事解说,是几代中国人体育记忆的背景音。
可惜,如今86岁的他深居北京老胡同,儿女在国外成了才,街坊都快认不出这个当年“喊得全场沸腾:的体育之声了。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解说界天花板”起步阶段的标签,竟然是“哑巴”两个字。
宋世雄五岁前不开口,父母带他东奔西跑看病、求神拜佛试偏方,啥招都用上了。
结果某天他在院子里摔了一跤,疼到终于喊出一声“妈妈”。
这一声不但让父母喜极而泣,也像是唤醒了埋藏在嗓子里多年的“金嗓基因”。
从那天开始,他跟声音较上了劲,练播音练到墙壁都“怕”了。
放学路上不是唱歌,而是对着胡同墙背课文练发声,甚至模仿广播里的张之腔调,每个字都力求完美。
初中时一次偶然听到张之解说的足球实况,让他彻底入坑。
足球踢得怎么样无所谓,重要的是张之的语调,让他心痒难耐。
十四岁,他给张之寄去一封信件,不仅得到了回信,还收获了这位“体育广播祖师爷”长达四十多年的扶持。
能被一代播音大师收为“门徒”,可见他不仅有热情,更有天赋。
原本家人希望他走正经读书路,但高考前夕,肺结核截断了学业之路。
北大梦碎之后,他干过杂活,也做过街道小工,唯一没放下的,是每天对着收音机模仿播音。
1960年,他被央台体育组录用——要知道他连大学都没上,更没有播音专业训练,只凭“嘴皮子”和“热情”站稳脚跟。
初到电台时,宋世雄就是“最底层”那个,他不比学历、不比背景,只比“谁嗓子好、谁嘴快”。
次年,他独立转播世乒赛,这场首秀紧张得他满手是汗,幸好靠着之前的苦练和临场稳定表现,一战成名。
宋世雄的转折点,不在于哪场比赛讲得多出彩,而在于一个“黄金搭档”——中国女排。
从1981年起,中国女排一路披荆斩棘,掀起“五连冠”的热血浪潮。每一场载入史册的胜利,几乎都是在宋世雄的解说下完成的。
女排姑娘们说,他是“福星”。
球迷说,没有他那句“亲爱的观众,您现在看到的是……”就少了一半激情。
更有意思的是,他几乎对女排队员的习惯动作、战术布置都了如指掌。
郎平从17岁开始打比赛,他就一路解说着看她成长,连“铁榔头”这个名号,都是他解说中不经意冒出来的。
有一年比赛关键战前,女排姑娘非要他穿上1981年那场胜利时的旧衣服,说“那是幸运符”。
在解说席上,他激动却理智。
汉城奥运会中国女排失利时,他一边落泪,一边控制音调,观众听不出来,但他心里一团乱麻。
不是他不痛,而是他知道一旦语调泄露悲伤,全中国的电视观众可能会一起沉下去。
宋世雄的解说风格简单讲,就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每个字都精准落地,哪怕是“1号传给2号,2号传给3号”这种听着无聊的串词,他也能讲出画面感。
他没有夸张的语调变化,没有满嘴“燃爆、炸裂、史诗级”,却能让人听得起鸡皮疙瘩。
也正因为这份稳定,他成了80年代至90年代初“最可靠的声音”,解说了四次奥运会、近2000场比赛。
涉及女排、乒乓、田径、篮球、足球、甚至意甲联赛……
到了千禧年前后,解说风格更新换代。
一批韩乔生、黄健翔式的“情绪型”播音兴起,而宋世雄那种“清晰冷静理性派”显得有点“老派”。
有人调侃他足球解说催眠,但这份“稳定感”,却在2008年北京奥运中再次发光。
他被央视“邀请复出”,成为“奥运解说国家队”中的老大哥,解说女排和乒乓球。
不是为了“回忆杀”,而是为了把专业、逻辑和情怀再度唤醒。
为了这次复出,他提前采访教练、整理资料、实地探营。
哪怕已近七旬,他依旧坚持每晨练声,对着镜子读稿,连“读报角度”都控制在最舒适视距。
退休后,他没把自己当“名嘴”,每天背着小布
包买菜,偶尔在胡同口听段评书,日子简朴得像普通北京老人。
2021年,为东京奥运录制配音;2024年,为中国运动员录制祝福短片。
那嗓子一直没丢,声音依旧,底气十足。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口才好到“喊球能喊出国门”的男人,生活里其实是个”被媳妇管得死死的老头“。
1964年,他和钟瑞结婚,按当时的标准算是“广播圈凑对”,住进分配来的小房子,连结婚床都是跟朋友借钱买的。
夫妻俩平日都忙,尤其一到转播季,那就是“各回各单位,孩子靠天意”。
可感情没淡过,两人靠着不说废话的默契,守住了婚姻的温度。
回家有一杯热茶、一张报纸,两个话筒背后的主角,也会在餐桌前变回彼此最懂的人。
说是“主播夫妻档”,其实更像“教育联名款”。
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属于“再穷也要报补习班”的类型。
工资不高,心气很高,宁可自己一年没买衣服,也要给孩子攒钱买英文原版书。
在工作上,他赢得了尊重,可在家庭里,他却始终觉得自己“亏欠”。为了解释什么叫“成全”,他们给出了答案:一边拼命挣钱供孩子留学,一边忍着思念坐等每一封航空信件。
女儿考去了加拿大,儿子去了美国,俩孩子都在海外扎了根。
他们曾多次请父母搬去一起住,可钟瑞和宋世雄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胡同里的生活节奏。
哪怕国外房子大、环境好,可因为语言不通、节奏不同,短暂停留几次后,他们还是决定回到熟悉的四合院。
可人总会老,等到腿脚慢了,地铁不爱坐了,宋世雄才发现:屋里真的太安静了。
他也终于理解了当年父母劝他考北大的苦心——不是为了荣耀,而是想把孩子留在身边。
而今,86岁的他,虽然不再出现在现场直播的第一线,但在体育频道、纪录片、老电影、电影《夺冠》里,那个熟悉的声音依然随处可见。
这个时代,热搜、表情包、金句梗让解说变得“刺激”,可你还记得吗?
宋世雄那种,一场球准备三天,一句话琢磨三晚的认真,才是曾经的职业标准。
他不拼段子,也不玩“语气调花活儿”。他靠的是一条咬字分明的播音腔,一份不抢戏、不添乱的职业信仰。
参考资料
宋世雄:一个国家的体育声音.手机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5-07]
宋世雄|用声音作名片.人民艺术家杂志 [引用日期2024-05-07]
为了08宋世雄告别退休生活 默认复出宋氏风格将重现.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5-07]
82岁宋世雄:郎平是了不起的人物,她和女排是我的偶像.澎湃新闻 [引用日期2024-05-08]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