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这距离中美马德里会谈结束,仅仅过去了不到24小时。
171.08亿美元——这是英伟达2024年在华营收,占其全球收入的20%以上。调查消息一出,英伟达股价应声下跌,市值瞬间蒸发百亿美元。
中国为何选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手调查英伟达?美财长贝森特那句"时机选得太糟"的抱怨,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焦虑?
编辑:y
贝森特做梦也想不到,马德里的谈判桌还没凉,北京的调查令就来了。
9月13日,美国商务部刚把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塞进实体清单,其中13家都是半导体相关企业。
理由还是那套老掉牙的"国家安全威胁"。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中国AI芯片技术突飞猛进,想通过封锁把中国的科技发展摁在地上摩擦。
按照华盛顿的剧本,这时候中方应该像往常一样忍气吞声,在谈判桌上被动挨打。
可他们万万没算到,中国这次居然敢当场掀桌子。
9月14日中美在马德里的会谈刚落幕,15日中国就亮出了调查英伟达的底牌。
这个时间点选得有多精妙?就像两个高手过招,美方刚出左拳,中方的右拳已经呼啸而至。
要知道英伟达在全球GPU市场占据着88%的份额,在AI芯片领域更是握着70%以上的江山,这种垄断地位让它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这记反垄断调查的重拳,不仅打在企业身上,更是清清楚楚地告诉美方:想谈可以,但必须在平等的桌子上谈。
别总想着用霸权压人。贝森特抱怨"时机不对",其实心里明镜似的——中方就是要在会谈后立刻反击。
打碎美国"谈制裁两不误"的幻想。前一天还在谈判桌上装模作样讨论合作,第二天就收到反垄断调查通知。
这种"无缝衔接"让习惯了发号施令的美国人彻底乱了阵脚。他们没想到中国敢在半导体这个美国自以为是的"后花园"里动手。
英伟达此次面临调查的核心问题,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的一笔收购交易。
2019年3月,这家全球GPU巨头宣布以69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迈络思。
这笔交易在当时引起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广泛关注,因为迈络思在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网络互联技术方面拥有重要地位。
经过长达13个月的审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终于在2020年4月16日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了这项收购。
当时中方提出了七项明确的限制性条件,包括:不得强制搭售英伟达GPU和迈络思网络互联设备。
不得阻碍或限制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这些产品;不得在服务水平和价格等方面歧视单独购买的客户等。
这些条件的核心目的,是防止英伟达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然而,英伟达并未完全遵守这些承诺。近年来,英伟达高端GPU对中国市场断供,转而销售性能受限的"特供版"GPU产品。
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当初"不得阻碍或限制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上述产品"以及"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继续供应英伟达GPU加速器"的承诺。
更深入的分析显示,英伟达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和商业策略,变相强制客户购买其整体解决方案。
在一些大型数据中心项目中,英伟达被指控将其GPU产品与迈络思的网络互联设备捆绑销售,给竞争对手的产品设置兼容性障碍。
按照中国反垄断法,一旦查实垄断行为,可处以年销售额1%-10%的罚款。以英伟达全球年营收9200亿元计算,最高可能面临92亿美元罚款。
就算按在华营收算,50亿美元也跑不了。更要命的是如果调查认定其通过垄断地位实施不公平竞争,很可能被要求开放技术标准。
这些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围追堵截,一边禁止高端芯片出口,一边却让英伟达这种企业通过阉割版芯片在中国市场大肆捞钱。
还不忘从中抽成,这种双重标准玩得溜熟。他们把2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理由张口就来"威胁国家安全"。
可当中国依法对垄断企业展开调查,就跳出来抱怨"时机糟糕",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根据最新行业数据,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制造领域的全球份额已飙升至34%,较2023年几乎翻倍。
在模拟芯片领域,中国自给率已超过70%。甚至在美国的家电和汽车产品中,很多芯片已经是中国制造。
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成长,为中方在博弈中增添了更多底气。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寒武纪、海光等国产品牌已经逐步实现替代。
中方显然已经做好准备,不再依赖一个可能"卡脖子"的供应商。这次调查还反映出中美科技竞争态势的转变。
以往,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开始更加主动地运用国内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来维护自身利益。
从WTO诉讼到反垄断调查,从出口管制到投资审查,中国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
美国人真正怕的,是中国用他们最擅长的"规则武器"反击了。过去美国总拿法律当幌子打压中国企业,现在中国用反垄断法对付英伟达。
每一步都走在法律框架内,让他们挑不出理。更让华盛顿坐立难安的是,如果调查导致英伟达被迫开放技术标准。
那美国通过芯片技术卡脖子的日子就算到头了。到时候别说抽成15%,恐怕连剩下的85%利润都得大打折扣。
贝森特那句"糟糕的时机",说到底就是嫌中国还手太快、太准。在美国人眼里,他们可以随意制裁中国企业。
中国却只能默默忍受。可这次中国不仅敢还手,还精准打在了美国的"钱袋子"上,这才让他们急得跳脚。
毕竟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当中国依法拿起反垄断的手术刀,切开的不仅是英伟达的垄断壁垒,更是美国科技霸权背后的利益链条。
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和英伟达搞了个见不得光的协议: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阉割版的H20芯片,但前提是把这部分销售收入的15%上缴。
美其名曰"支持国家财政",实际上就是给美国国债填窟窿。按照英伟达2024年170亿美元的在华营收算,这每年就是25.5亿美元的"特殊税收"。
成了华盛顿的摇钱树。这种拿企业利益填补政府亏空的操作,连《金融时报》都忍不住吐槽"前所未有"。
美国嘴上喊着"市场自由",背地里却逼着企业搞利益输送,把技术管制变成了敛财工具。
英伟达为了保住中国市场,只能捏着鼻子答应这种霸王条款,毕竟中国这个潜在的500亿美元市场,谁也不敢轻易放弃。
可现在中国启动反垄断调查,这事儿就变得凶险起来。这就等于直接刨了美国"抽成模式"的根——技术标准一旦公开。
阉割版芯片的垄断利润就保不住了,华盛顿的"零花钱"自然也就没了着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还反映出中美科技竞争态势的转变。中美两国在芯片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仍然很高,完全脱钩对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未来的博弈很可能呈现出"斗而不破"的特点,即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必要沟通与合作。
世界已经变了,美方抱怨"调查时机选得太糟",不过是在承认一个自己不愿面对的现实:在芯片这场博弈中,时间已经不再只站在美国一边。
这场围绕英伟达的较量,表面看是一次商业调查,实质是中国在科技博弈中的战略觉醒。24小时的"闪电战",展现的不仅是策略的精妙,更是一个国家的底气和智慧。
可以预见,法律手段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赶超,更要在规则制定上掌握话语权。
面对这种新的博弈模式,你认为中国的"以法制法"策略能走多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