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全球半导体分工相对开放,中国通过引进设备快速融入产业链。那些年,ASML的深紫外线机器帮助本土厂商如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提升产能,设备安装量稳步增长至700多台。
这些机器价值数百亿美元,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多家工厂,使用年限多在5到10年之间。相比早期单纯依赖进口,如今中国已通过技术消化和本土优化,实现部分节点的自产能力。
例如,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级产品已投入应用,与过去相比,精度和产量都有显著提升,成本控制更具优势。

荷兰政府的最新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剧紧张。2024年9月,荷兰扩展出口管制,将ASML的1970i和1980i型号纳入许可范围,这意味着不仅新机出口受限,已售设备的维护和零件供应也需逐案审批。
到2025年1月,管制范围扩大,ASML需向荷兰当局申请服务许可,而非以往的美国主导模式。外媒报道指出,此变化源于美国施压,旨在限制中国7纳米及以下节点的芯片生产。
长江存储等企业已公开表态,若维护中断,将依据合同条款要求回购设备,设定具体时限以保护投资权益。这700多台机器若全部回购,估算资金需求可能达数百亿美元,对ASML构成巨大经济压力。

分析这一事件的核心,荷兰的决策暴露了其在中美科技博弈中的被动位置。作为欧洲科技巨头,ASML曾从中国市场获益匪浅,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订单占比高达46%,营收贡献约37亿美元。
但2025年展望显示,中国销售占比预计降至20%,主要因客户提前囤积旧款机器,导致2024年前三季度对华出口激增后急剧下滑。
外媒如彭博社和路透社强调,荷兰此举“闹大”了,因为它不仅影响ASML的全球竞争力,还可能引发供应链断裂。回购过程若启动,将涉及复杂评估:首先,企业需证明服务中断导致生产损失;其次,谈判确定残值,参考设备贬值率和使用状况;最后,组织跨国物流运回机器。
这与过去合作模式大相径庭,当时ASML自由提供升级服务,如今却因外部干预陷入困境。

从技术细节看,ASML的深紫外线浸没式机器在193纳米波长下实现高精度,但管制后,中国厂商转向国产替代。相比ASML老款,本土设备如优利昂生的浸没式系统虽起步于32纳米级,但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激光源改进,已接近28纳米节点。
2025年,中国光刻机国产率预计升至30%以上,产量翻倍,这得益于专项资金投入超千亿元和国际人才引进。
不同于ASML的垄断路径,中国强调产业链整合,从光刻胶到镜头自产,减少单一依赖。外媒分析,此局面适得其反,推动中国从跟随者向创新者转变,预计到2030年,子10纳米生产不再遥远。
荷兰面临的损失显而易见。ASML股价在2025年10月报告后一度下跌,反映市场对收入下滑的担忧。公司虽转向韩国和台湾地区,但这些市场难以弥补中国份额的缺失。更棘手的是,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理新规,影响ASML上游供应链稳定性。

尽管公司称有短期库存缓冲,长远风险仍大。外媒如CNBC指出,荷兰政府在安全和地缘考量下调整政策,却忽略经济现实,导致本国出口数据下滑超10%。这一“闹大”的后果,还可能波及盟友关系,欧洲其他国家开始审视类似管制的代价。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应对策略体现出战略韧性。面对维护潜在中断,企业已备足零件库存,缓冲期可达数月。
同时,通过逆向工程和本土迭代,加速从深紫外线向极紫外线探索。2025年,上海微电子测试新原型,融入AI控制系统,提升效率20%。
与ASML刚性结构对比,中国灵活布局多源采购,避免单一供应商风险。事件中,700台机器的回购威胁源于服务禁令,但实际进展到2025年11月12日,仍停留在谈判阶段,未有大规模实施。这为双方留出沟通空间,却也凸显全球产业链的重塑趋势。

荷兰的限制虽短期内挑战中国芯片产量,但激发本土企业加大研发,专利申请量超ASML在某些领域。
荷兰企业需权衡,若回购成真,将重塑格局,经济负担沉重,而中国借机崛起,增强全球竞争力。
参考资料
重要性不输光刻机,被日本拿捏的芯片命门,我国正突出重围 ZAKER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