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和煦的阳光洒落在临汾市博物馆上。10月2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荷兰籍汉学家与艺术史学者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宇,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元培学院导师李松等一行专家抵达这里,开启了一场文化探源之旅。

专家们率先参观了从广胜寺保护性迁移而来的珍贵壁画。在柔和灯光下,广胜寺壁画静静地安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这些曾经面临自然侵蚀风险的珍贵文物,如今找到了安全的归宿。

孟嗣徽站在一幅精美的壁画前,感慨万分:“之前在广胜寺看到这些壁画就感觉非常珍贵,它们是亟待保护的。”她仔细观察着壁画的保存状况,继续说道,“再次来到临汾,看到这些壁画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保存着,这对壁画保护是非常有利的,临汾对文物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

孟嗣徽的话语道出了在场专家的共同心声。壁画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适宜的保存环境是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
随后专家们移步展厅,立刻被临汾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所吸引。临汾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套),从远古到明清,将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铺展开来。

“临汾给了我很大灵感!” 葛思康在参观过程中难掩兴奋。他告诉记者,此前对临汾历史的了解多来自书本,而此次走进临汾市博物馆,亲眼见到青铜器、陶器等众多实物文物,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我对‘最初中国’展厅印象特别深,那里呈现的最早文化中心场景,尤其是观象台和泽中之方丘,让我对陶寺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随后会深入研究这一领域。”

除了陶寺文化,临汾的壁画与古籍相关文化也让葛思康格外关注。“我特别想推广临汾的这些‘宝贝’,这里的艺术和文物太丰富了 ——不仅有展厅里的壁画,还有收藏的水陆画、道教壁画《朝元图》,这些都是我的研究方向,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他还提到,自己对平阳府的历史同样充满好奇,“过去的元代道藏就在这里有印刷,虽然现在仅存几片,但我希望能多做一些关于这个地方的研究,挖掘更多历史细节。” 言语间,满是对临汾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研究热情。

参观结束后,李松兴致不减,结合方才所见壁画等珍贵文物,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不仅分享了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学术观点,还从专业视角出发,对文物的阐释与研究进行分享。这场现场即兴的对谈,让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新的火花。

随着参观的结束,专家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新的研究课题踏上归途。孟嗣徽对壁画保护的肯定、葛思康对陶寺文化和水陆画的兴趣,都将成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契机。
来源:临汾日报(任怡星 刘临琦)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